浙江省临海市的桃渚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建造的一座千户所所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城最初不在桃渚镇,而是在离桃渚镇15公里的上盘镇新城村,是洪武二十年(1387)建造的。以前叫下旧城,下旧城的城址至今还保留着不少遗迹。由于下旧城离海太近,涨潮时四面是潮水,后来就内迁到现在桃渚镇的中城村。1439年倭寇攻破桃渚城,对桃渚城百姓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442年,明朝廷派户部侍郎焦宏、监察御史高峻将桃渚城再次内迁十余里,次年建成,这就是现在的桃渚城。
桃渚城周长1364米,有东南西三个城门,城门都有一个半圆形的瓮城包着,北面是后所山,城墙沿着山脊造筑,所以没有城门。城内有一条东西向的主街,还有七条南北向的小巷,里面居住着几百户人家。北面城墙的东西两个转角建成台基形状,据记载,那是戚继光在桃渚抗倭打了胜仗后建造的。桃渚在明代以后虽然已没有倭寇侵扰,但清代还是派驻一员左营守备和50名士兵防守。解放前桃渚城已不再驻兵,但桃渚老百姓还是把它保护得好好的,因为城墙还可防土匪。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古城的功能已消失,但由于是祖上传下来的,当地居民很注意保护。但真正保护好并不容易。桃渚古街本来一色用鹅卵石铺就,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买来了手扶拖拉机,经拖拉机碾压,街面很快就坑坑洼洼。后村里便将鹅卵石挖去,改为约30厘米厚的长方形块石,路面坚实了,但原来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却没有了,人们越看越不舒服,后来又改回铺石子,并禁止拖拉机入城。
桃渚城由于规模较小,城墙保护的难度不大。难的是保护城内民居。农村规划滞后,缺乏操作依据,国土部门规定,建新房必须拆老屋,保护了民居,就无法建新房,村民不满意;城里村人均土地面积太少,人口增长了却无法建房;加上保护经费不足,民居一旦遭台风等自然灾害侵扰毁坏,村民在修复时往往很难听从文物部门的意见,只是简易、省钱了事。
对我们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来说,文物保护是十分繁重的任务,责任重大。如何做好桃渚城的保护?我建议:
尽快编制好桃渚城的专项保护规划。现保护规划已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一旦完成,应尽快公布,加强宣传,向村民展示,使保护规划的内容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村民建房政策,包括部分历史遗留的不协调建筑的改造问题;增加文物保护经费,村民房屋修缮改造时给予一定补助;建立文物保护激励机制,对在文物保护方面有贡献的村民给予奖励。
对桃渚城的保护,首先需要政府的重视,其次需要文化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还需要提高当地村民的保护热情和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只有这样,古城才能保护得更好。
(记者叶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