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文化春潮涌津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5日 11版)

        前溯5年,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时至今日,天津这座6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正在绽放出富有魅力的文化之花,让生活在津沽大地的人们,感受到春阳的温馨。

        抢占制高点

        拥有大量文化遗存和众多文化名人的天津,文化产业的起步却比较晚——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7%。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推动会上说:“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009年,天津市委作出“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五个攻坚战”之一。他们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

        像抓经济项目一样抓文化大项目、好项目,文化产业得以借势发力。2010年,天津推出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第一批40个重点项目,涉及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总投资359亿元,28个项目当年完工;2011年又推出第二批6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20亿元。

        2009年、2010年天津文化产业增加值上了两个百亿台阶,去年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3.33%,2011年,天津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释放生产力

        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美娟还记得,2009年3月,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取消职务职级的20多名员工跳进了市场的大海,以岗定编、按劳取酬,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以前三四年才拍一部戏,如今一年能拍4部大戏。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直接组织下,公司制作推出了《解放》、《辛亥革命》等大型史诗电视剧,多部精品剧作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鹰”、“飞天”等国家级大奖。

        文化项目带动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剥离经营性资产,新组建了天津广播电视台和天津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天津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每日新传媒发展公司承担集团所属报刊的发行配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今晚传媒集团下属的今晚发行快递公司首创送报上楼、服务到家的发行模式,“红报箱”织成遍布全市的无店铺销售网;在全国率先成立文化产业孵化基地,为近百家民营剧团提供演出场地,一批民营剧团快速成长…… 

        温暖百姓心

        天津有“曲艺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茶馆相声异军突起,全市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声茶馆10余家,成为全国各地来津游客的“必选项目”。

        “三下乡”活动常年不断,天津京剧院每年年初都推出京剧“进校园”活动,评剧院三团在农闲季节送戏到村,年年演出300余场次,被农民群众誉为“庄户剧团”;市文明办常年举办“魅力社区”评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天津连续3年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每年的20项民心工程,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覆盖全市3706个行政村;全市148个公园改造提升,免费向市民开放。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农民看电影和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不再是难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扩充,本市已实现涉农区县数字放映设备全覆盖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同时,采取市区两级财政补贴的办法,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水平较高、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满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

        (本报天津2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