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课程标准的颁行,意味着课程改革又开始了新的出发。
为准确理解新课标,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大力协助下,基础教育版将分期邀请各课程标准修订组、学者专家对修订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点评,敬请关注。
思想品德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
修订重点: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
(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对于青春期现象,修订稿采用了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因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过渡与矛盾心理,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困惑与不适,给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自主与自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
(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
第三部分的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
(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
(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点 评
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必须坚持。此次修订,继续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青少年成长需求,综合相关知识领域,选择并形成教学内容。强调教和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综合应用知识处理生活经验与生命成长中问题的过程。
思想品德类课程当然应坚持价值观引导,但我们过去在教育和价值引导上主要,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缺乏关注和发现,引导势必缺乏针对性,很容易变成了灌输,这既不利于学生有意愿和热情投入学习,也使课程目标难以实现。实际上,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学习者自己的学习,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一切价值引导都会成为形式,教育的初衷往往落空,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因此,对教学的组织更多地提倡讨论、辨析、分享,重视情感体验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
(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长)
语 文
□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汉字教育是本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
点 评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很鲜明,就是打好“三个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就是发现自己。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儿童。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发现儿童是我们每天要做的工作。尝试一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乐趣,这与教学是互补的。教师们有生活经历,积累素材,变成作品,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再去讲课文的时候,一定会讲得很生动、很活泼。
(金波,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英 语
□ 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
确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此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成为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任务。
对课程内容和容量的调整
在二级和五级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标准中,分别明确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表演英文小话剧修改为简单的角色表演;
将二级目标描述中“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还删除了话题项目中的植物、玩具等话题,以及数量、时间等相关意念;
调整和删除了文化意识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对个别语言技能标准的调整是从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把握好渐进性原则出发的。主要调整的内容有:在一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读写”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在二级标准“说”的要求中,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将二级标准“写”的要求“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修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渐进性,为初中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对小学阶段课程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
(1)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二级)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话题、功能)各个部分的分级标准。
(2)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增加了“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和合作”和“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祖国意义”。在学习策略中,补充了“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在二级文化意识的标准中,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
(3)在原初中英语技能教学参考表的基础上,独立撰写了小学英语技能教学参考建议,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4)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评价要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点 评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情感态度、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不同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其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
“减负”不单纯是一个“减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兴趣+有效”。
通过好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课标倡导的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实现的。
无论课内课外,让学生用外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
(陈琳,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修订组召集人,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