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50年,家乡人续写“雷锋日记”

    ——来自湖南长沙望城区的报告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3日   09 版)
    望城官兵续写的“雷锋日记”。 傅茂摄
    2011年10月,望城消防大队教导员黄黔湘(前排左三)在师友图书馆为孩子们讲消防。傅茂摄

        清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纪念馆广场。

        阳光投进依山而建的广场,照亮了正中央的雷锋雕像。已经有人在这里驻足、仰望,似乎默默思索着什么。

        这里不是望城海拔的最高点,却已成为人们心中最尊崇的道德高地。半个世纪以来,它见证了望城人对雷锋的追慕与坚守,见证了这座城市美德血脉的蓬勃奔涌。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72年前,贫苦的“庚伢子”在这里出生;18年后,更名雷锋,带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奔向鞍钢。

        望城人爱雷锋,心魂系之!

        因为这种爱,才有了两次“留住雷锋”的呼告——2008年,为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望城有5个镇被划离。望城人提出的唯一请求是:留住和雷锋有关的一切。2011年6月,望城撤县设区,再次面临重新规划,望城人众口同声:宁愿划走几个经济强镇,也要留下雷锋纪念馆。

        因为这种爱,半个世纪来,望城人用文字、真情、行动、思想,自发地续写着“雷锋日记”,写下了一曲精神不灭、崇德向善的伟大颂歌。

        整个望城,就是一本摊开的日记——有形的日记写在纸上,无形的“日记”镌刻在人们心里。

        “雷锋家乡出雷锋,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成雷锋”。学习雷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的提升中深入人心、永葆活力,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望城人道德追求的宏壮宣言。

        用真实文字写日记,淬炼灵魂

        [日记摘录]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阴

        这是我进入军营写下的第一篇日记。我在扉页上抄录了《雷锋日记》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望城消防大队战士 王 宇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厚重?85岁的离休教师舒民仆用一柜子日记给出了答案。

        写日记近30年,共30多本,摞起来足有半人高。“我和雷锋是同乡,又在同一个时代当过兵,特别佩服他”,老人说,当年听到雷锋逝世的噩耗,就下了决心:雷锋没做完的事情,我来做!

        这一做,便是一生。从1983年离休加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至2010年累出脑溢血,他免费为长沙市28所中小学校授课608堂,听课学生达19.83万人次,撰写的讲稿装满了三麻袋、一木箱。这些,都写在他大大小小的日记本里。

        他的家是孩子们的乐园。采访那天,就有两位大学生结伴来看他——中国地质大学大二学生苏腊,湖南工程学院大三学生佘蓉。翻阅舒民仆的日记,很容易就找到了她俩的名字——

        “2007年元月2日 星期六 晴 这两天走访了三个学生:苏腊,思想纯朴,诚实守信,学习优异……”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阴间多云 本年度资助学生名单:佘蓉,760元;苏腊,680元……”

        两位女孩说,舒爷爷做的好事说也说不尽,义务辅导、捐资助教、劝解心结,或许只有这些日记最清楚他的付出。

        也有人在舒民仆的影响下写起了日记。

        2003年9月,16岁的中学生小龙卷入一场劫案,获刑一年,3个月后,被保释回校读书。因为惧怕冷眼,小龙连续几天闭门不出。舒民仆找上门来,慢慢地和他交着心。临别,他送小龙一本《名人名言》、一个精装日记本,嘱咐他像雷锋一样天天做好事、写日记,坚持“道德长跑”。

        其后,舒民仆时常登门,还陆续给小龙写了14封信,不断勉励。

        小龙的心扉被触动了。一个星期天,他独自走进雷锋纪念馆,把雷锋事迹展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晚,他翻开日记写下:“雷锋说过‘我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今后我要以雷锋为榜样。”后来,他考取湖南工程技术学院、入了党,现在已是深圳中信集团公司一名班组长。而他的日记,也正一天天变厚。

        如果在望城组织一场续写“雷锋日记”展,和舒民仆作伴的还有很多。

        望城消防大队的“雷锋日记”,人手一本。黑色封皮上印着雷锋的烫金头像,翻开来放在一起,就是一部大队的“爱心简史”。每年,一批批老兵退伍,带着“雷锋日记”离去,把爱的种子散播到各地;一批批新兵来到,又把奉献和收获写进日记。

        还有雷锋艺术团。流动演出间隙,团员们趴在临时搭的舞台边沿,记录下付出和见到的爱心。

        还有望城六中。孩子们在校门口的黑板上写下“每日一得”,记录下生活里的真善美和服务他人的快乐。

        还有望城区法院法官范学锋。工作四年,他每天写日记,不断提点自己“信访工作的关键是帮助,是一心为民”。

        续写的是日记,更是精神;留下的是美德,更是希望。有形的文字凝铸起无形的丰碑,让真善美的灵魂成为人心所向。

        用真情宣扬写“日记”,传播高尚

        [日记摘录]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阴

        我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还原着当年的情景。这是一个写满了“雷锋”两个字的剧目……我们将用自己的汗水让人们体会新一代的雷锋精神。

        ——雷锋艺术团团员 罗郑亚

        雷锋纪念馆老馆长雷孟宣79岁了。讲起和纪念馆共同走过的岁月,他眼里立时有了神采。

        “刚建馆时,观众真叫多!我们就三个宣讲员,各地排队等我们去作报告,每天嗓子都是哑的。”

        作为雷氏宗亲,雷孟宣从小和雷锋一起上山砍柴扯猪草,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把雷锋宣传好。1963年,他参加了展馆筹建,20多次跑北京、下抚顺,搜集挖掘跟雷锋有关的资料。在军事博物馆,他曾连续几天伏在展板前,一笔一划抄录了约20万字的雷锋日记手稿。因为经费短缺,他还曾独自拖着板车爬了近40公里山路,从邻县运回一批布展材料。

        此后40多年,他“从嘴巴到脑子到脚板从没离开过雷锋”。苦?累?他不怕,怕的是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冷落。

        “雷锋潮”在中国大地上的起起落落,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间全国第二大规模的雷锋纪念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纪念馆一度门庭清冷,1984年全年接待量不足四万人。

        就这样坐等吗?不!越是人们淡忘雷锋的时候,越要唤醒他们。他决定:走出去,送“雷锋”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厂。

        这时,一位身残志坚的农家女走进纪念馆,成了雷孟宣的好帮手。

        谭荒芳,52岁,雷锋纪念馆原宣讲员。自幼因事故失去双手的她在高中毕业后办起了家庭图书室,1986年被安排到雷锋纪念馆工作。

        她和雷孟宣一起筹备“流动展览”。展板不好带,他们就扯来几十米长的白布,缝上一排排口袋,把照片套上塑料封插进去,卷起来背着走。

        一支小分队开始向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流动,肩挑手提,跋山涉水。这个传统被延续了下来,几十年间,宣讲员们走进了全国18个省的70多个县市,举办流动展览5000多场次,把雷锋精神送到了百姓心中。

        2011年,谭荒芳退休了。令她惊喜的是,23岁的女儿、苏州科技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张璐琪主动申请到纪念馆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清秀的姑娘只讲了自己的经历:从小随妈妈在纪念馆长大,四岁时,就能绘声绘色地讲解雷锋生平中“苦难的童年”;在雷锋学校读书6年,一直是学校雷锋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雷锋是妈妈的骄傲,这种骄傲也传给了我”,她说。

        如果说,雷锋纪念馆是望城雷锋精神传播的主阵地,那么,星罗棋布的“分战场”则数不胜数。

        走进雷锋艺术团驻地,团长易辉洪正带着演员们紧张排演一台大戏——“雷锋家乡学雷锋,全民行动树新风”专题演出。这是为庆祝今年“3·5”准备的节目。从春节前开始筹备到现在拿出台本、集中排练,易辉洪和总导演董建军只休了一天假。

        自2001年更名以来,雷锋艺术团一直“演雷锋、学雷锋、做雷锋”。他们排演了《雷锋之歌》、花鼓戏《雷锋》等节目,常年送戏下乡。雷锋出差路上“好事做了一火车”,他们演出途中“好事做了几村庄”。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农忙时节帮老乡抢收庄稼……老百姓评价:“你们对得起这响当当的名号!”

        用真挚行动写“日记”,互助奉献

        [日记摘录]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阴转多云

        今被评为长沙市首届“十佳五老”,特赋诗一首:岁岁年年学雷锋,雷锋精神育新人。助人为乐春常在,艰苦朴素永继承……

        ——舒民仆

        在望城,消防大队的小伙子们被称为“铁打的兵”。他们的确像铁人——自建队以来,经受了6000多起火灾和抢险救援的考验,经历了成百上千个生死瞬间。

        1997年1月29日,长沙市一家酒店发生大火,大队参谋陈国军带头冲入火海救人,右手被飞落的玻璃砸成重伤,以四根手指伤残的代价救出了四名群众;2006年4月18日,一家塑料制品公司起火,厂房内22个充满氟利昂的大型金属罐随时可能爆炸。中队长袁政带领战士们冒险奋战两小时,终于控制了火势。为防金属罐爆炸,让百姓安心入睡,他们又身穿湿衣,在寒夜里一直守到天亮……

        就是这样的“铁人”们,却有柔情的一面。

        “如果不来望城,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这个‘女儿’”。看着手中的照片,中队长陈源慈爱地说。

        这个27岁的小伙子还未成家,他所说的“女儿”,是自己资助的六岁聋哑女孩蒋萍。蒋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境贫寒,两年来,是陈源的资助和关心使她脸上重现笑容。

        很多官兵都用雷锋那“春天般的温暖”关爱着孤贫儿童,与他们结成对子,长期帮扶。截至2011年,大队共做好人好事6000余件,爱心捐助30万余元,已有十余名学子在他们资助下考上大学。 

        受助对象们寄来贺卡、送来锦旗,这一张张、一面面,就是官兵们用爱和奉献写下的“雷锋日记”。

        “80后”姑娘李芳也有这样的“日记”。

        2008年,李芳辞掉了在江苏一家工厂的会计工作,回到家乡望城,倾尽积蓄办公益图书馆。先是投入近10万元,在东马小学旁租门脸、买图书,供学生和居民们免费借阅;一年以后,自家新盖的四层楼房落成,李芳又劝服了公公,把一楼近百平方米的空间办成了图书馆“分馆”。本来,公公已答应以每年4万元的价格把这里租给一家公司。

        现在,两间图书馆,两头奔走,没有节假日,没有收入,还要不断“倒贴”钱,李芳的日子清苦忙碌,却十分满足。她更感谢家人和社会上的好心人。翻开图书借阅登记本,很多拙朴的笔迹都是公公、爸爸、丈夫帮她写下的;再看“捐助登记本”,记录了一笔笔“爱心入账”。

        在望城,这样的“雷锋”很难尽数。

        家长们说,望城的孩子们上下学最安全,因为湖南第一家“雷锋校车公司”在望城,成员个个是“活雷锋”。他们不计报酬、超值服务,确保交通零事故。

        水务工作者们说,全国首次大规模水利普查的80万大军中,罗宇是倒在岗位上的第一人,也是敬业爱岗的“新雷锋”。这位望城水务局的35岁干部,不但14年冲锋在水利工作第一线,而且做好事献爱心无数,却留给自己13万元家庭债务。

        黄泥铺村村民们说,他们的书记朱学武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端起月工资120元的“泥饭碗”,扎根村里13年,带领全村致富,是舍己为人的“活雷锋”……因为他们,雷锋永远年轻。

        用创新形式写“日记”,响应时代

        [日记摘录]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阴

        从雷锋到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道德与精神的渴求是永远不变的。

        ——雷锋电影公司总经理 张伟清

        40多年来,望城人一向把“3·5”当作大日子来过。

        “学雷锋绝不仅在这一天,但这天是个标志”,望城区区长谭小平说,充分重视它、纪念它,在这一天集中地为人民服务,能够唤醒更多的爱心,也让更多人感受关爱与被关爱的幸福。

        不论在“3·5”还是平常日子,高塘岭社区“雷锋志愿者工作站”负责人熊惠玲觉得,望城的学雷锋活动从未停过,但这些年变化很大:内容越来越多了,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了,更有时代特色了。

        “最早的时候,我们就是放支打气筒在门口,写上‘免费打气’,为骑自行车的人们提供些方便,或者清扫街道、服务敬老院,现在,光我们社区就建立了八个志愿服务队,扶贫帮困、文明劝导、文化宣传、真情助老……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民间涌动的学雷锋热潮,是望城区委区政府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为了让这笔财富不断增值、普惠全民,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组织引导。

        2012年春节前,一本“雷锋挂历”被送进望城每户人家。区委区政府专门拿出100万元做这件事,希望让居民们对雷锋“常见到、常听到、常想到”。当地电视台也有宣传雷锋的保留节目——收视率最高的《望城新闻》前,每天都滚动播出一段《雷锋日记》。区委还鼓励百姓创作雷锋诗歌1000多首,书籍近百种。一次次征文、一场场演出,总有雷锋的身影闪动。

        “活雷锋”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宣传。望城很早就开始“雷锋式道德模范”、“雷锋式美德少年”等典型评选,把他们的事迹编印成书,广为宣扬。近十年来,望城举办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演讲会近两千场,听众30多万人次。

        小型志愿组织遍布望城,怎么把这些“星星之火”集合起来,形成燎原之势?区委区政府积极搭建平台,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志愿者队伍。有了这个固定的班子,一系列品牌活动也常态化地开展起来。“红色服务月”、“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实地亲民”……365天,全年不断。

        2008年,在政府引导下,望城雷锋慈善会成立,这个“新生事物”很快成了一匹汇聚爱心的“黑马”——成立当年,便募集善款2273万元,不但救助当地孤寡老人、孤儿、特困户等4000多人,还把爱心送到了汶川、玉树……

        “我们提倡岗位学雷锋、家庭学雷锋、少年学雷锋、人人学雷锋,无论什么身份、多大年龄,只要有颗赤诚的心,都可以结合实际学雷锋”,谭小平介绍说。

        在学雷锋大军中,党员干部成了冲在最前面的急先锋。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亲自宣传雷锋事迹、带头撰写学雷锋的理论文章、给党员上学雷锋党课,他们也是站在第一线的“雷锋号”。

        一座城的“雷锋日记”,一种恒久的价值伟力

        [日记摘录]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晴

        时代擎起了雷锋,雷锋辉煌了时代。让我们用时代的脚步升华雷锋精神,造就出更多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谭荒芳 

        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雷锋?

        雷孟宣记得,1993年,就有个体户问过他类似的问题:“做生意讲赚钱,雷锋讲奉献,矛盾吗?”

        他答得干脆:“不矛盾。诚信经营、服务周到,也是雷锋精神。这样生意会越来越好,对社会贡献也越来越大。”

        一句话,画出了一个温暖的循环。听到老人当年的话,富基置业公司董事长魏朝阳连连点头。

        魏朝阳正体验着这样的循环。2009年,这个在广东经营十多年的岳阳人回湖南投资兴业。考察到望城,他动心了——除了地理优势,更吸引他的是和谐有序的环境和友好热情的市民。

        朋友讲了几件真事给他听——

        某年,一个新疆考察团初到望城,找不到订好的酒店,就向街边一位青年问路。那人跨上摩托车,一直把他们的车带到了六七公里外的那家酒店,然后悄然离去。

        2008年冰雪灾害期间,望城人齐心战冰雪,成为湖南省受灾地区中首个恢复供电的行政县。一列火车滞留县城,县长带着一批人给他们送来矿泉水、食品、应急灯,嘘寒问暖。

        不愧是雷锋故乡人!魏朝阳留下了。他在公司成立了13个学雷锋小组,都有固定帮扶对象,不但从物质上援助,还从精神上关心。去年,公司把总计650万元的善款送到帮扶对象手里。他还以“贫困是一种财富”为题,和贫寒学子座谈,为他们解开心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富基发展迅速,去年成为湖南省房地产销售冠军。

        在这个以雷锋为魂的城市,一点善心总能激发无数善意,春色满园,情暖人间。

        也许正因如此,今天的望城才充满活力——连续多年跻身“湖南三强”,成功晋级“中部十强”、“全国百强”,实现了整体实力三级跳;常年位列长沙经济强县“四小龙”,2010年更跃居第二。2011年,望城又被划入长沙市区,书写了从“望城”、“融城”到“变城”的传奇。

        因为实践得深入,望城人对雷锋的理解也很深。

        从2006年至今,望城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国学雷锋研讨会,并展开“望城精神大讨论”,为当代雷锋提炼出许多关键词——无私奉献、团结友善、克己奉公……一种以雷锋精神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在望城形成。

        “今天学雷锋,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与区域发展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结合起来”,谭小平认为,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如何健全学雷锋的长效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望城有责任带头作出探索。

        望城曾经给了雷锋很多。从小,乡亲们的呵护温暖着失去父母的他。乡长彭德茂视他如亲儿子,县委书记张兴玉送给他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保尔精神深深扎根在他心里。

        今天,雷锋精神又反哺着故乡望城。

        站在雷锋曾经担土挥镐、开拖拉机的沩水旁举目四望,当年他和乡亲们挥汗修建的大堤,至今仍默默守卫着一方安宁。波光粼粼的团山湖旁,小楼林立,人民安居,正是雷锋在诗中憧憬过的新农村景象。

        传说,就在这片土地上,曾有一座表征着美德的十婆桥——十位老婆婆出资修建,坍塌后,又有十位老婆婆重捐善款,整修一新。十婆桥早在解放初期就没了踪影,但那片善德之魂影响了雷锋和他的乡亲们。今天,还是在这里,一片由望城人亲手种下的“雷锋林”已日益繁茂,等待着枝叶参天的那一天。

        雷锋,从不曾走远。他的灵魂在望城,千千万万“新雷锋”在中国!(本报记者 王斯敏 唐湘岳 龙 军  本报特约记者 禹爱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