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1日 星期六

    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

    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1日 10版)
    有着60余年专业教学经验的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学院,在业内被称为“鲁菜黄埔”,曾培养出大批厨艺高手。当你走进学院各个实训教室,灶台上、案板前闪动着许多女生的身影,是学院的一道风景线。该院毕业生100%的就业率,吸引了有志于餐饮业的众多学生。鲍效农 摄

        刚刚公布的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包含了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记者从教育部相关部门获得的信息是,今年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将主要围绕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紧抓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整体改革,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完善基本制度,强化队伍建设,推进关键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改革的难点和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应当说,社会、行业企业、学校都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联”。今年的职业教育会有怎样发展?有什么样的改革举措值得期待?为此,本刊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进行了点评。

        教育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省(区、市)组织的试点,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扩大示范高职单招、对口招生规模。

        记者:教育部一直强调保证职业教育规模,即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力度,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并力图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省(区、市)组织的试点,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您怎样看?

        程方平:通过硬性的行政要求扩大中职生人数,任务是可以完成的,但决定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在学习者的真正需求是否都调整好了。听说去年示范性高职的单独招生人数已达招生计划的17%,今年继续扩大,相信对中高职的人才培养都会有明显的推动。另外,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要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学习型社会的各种条件保障,相关职成教方面的法律及细则应及早出台。

        教育部: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

        记者:社会许多方面都希望加强职业教育系列法规建设,包括《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

        程方平:职业教育在立法保障方面的需求比其他类型的教育似乎更明显。然而上一个《职业教育法》颁布至今已有16个年头了,国外相关的法律修订是五年一次。可见,我国的相关立法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需求。为了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但职业教育的发展远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所以需要在国家层面积极地加以统筹,需要使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四个主要方面——产业、学校、个人和政府相关机构都能行动起来、担负责任,要明确《职教法》不是教育的内部法,而是牵涉到国家、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法律。如《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有否法律效力,能否真正吸引企业参与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国家有否免税和激励补偿,若仅停留在空泛的号召上,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10个专题规划;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对中职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与相关部委合作加强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记者:农村、农业和农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对象,而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也是我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块“短板”。

        程方平:农村职业教育既有注重“三农”的核心导向问题,也有多层次的学习需求问题,是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有相应的教学、指导、评价、销售等服务跟上。

        同时,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国幅员辽阔,全国性的职教改革难度极大,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模式。又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点明显,仅有教育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所以可否考虑支持东中西部的一些省区做整体实验,通过地方立法和体制改革,真正实现产业、教育、民众需求、学校定位等有机地融合,为职业教育实实在在地探索几条发展大道,建设出“学习型”的中国职教体系。

        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加强行业指导。研究制定推进集团化办学意见,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研制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积极推进东西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

        记者:这部分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和沉重。它包括了加强行业指导、产教协作机制建设等,也是职业教育现在和将来亟待破解的难题。

        程方平: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体系要与各类教育有较大的差别,包括在方式、结构、关系、评价等方面,均需符合产业、民生的基本需求,其教育性要符合与适应职业性、生活性和个体发展性,以往职业教育发展的错位,症结就在于此。    

        从理论上讲,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但用什么样的政策激励很关键,目的是要有效、长效,而不是单纯地靠一时的觉悟来完成指标和任务。

        产教协作的探索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有了很好的尝试、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兼顾产教两方的利益和积极性。若这一根本问题解决不了,任何形式上的改革都是短期的和表面化的。另外,组建“集团”需要慎重,船大了不灵活、投入和风险也大,德国的职业教育80%依托民间的中小企业,实实在在让这些企业感到实惠,愿意参与,效果很好。

        另外,统筹中高职很重要,还应考虑统筹普通高校理工类教育和继续教育,因为带来的利益不仅惠及职教,也有利于高等教育。

        教育部: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教育部提出,统筹协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制订职业院校专业标准。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落实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其实,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更重要。

        程方平: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是有一定特点的,与人的工作、生活和个体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通过务实的探索加以调整和改革。

        比如提到“现代学徒制”,在一些经济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亦有明显的成效。其基本特点是,打破正规的班级教学模式,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师傅针对性的指导、具体产业标准的规范和职业生活的真实体验,使学习者能实实在在地受到高效的职业能力训练,并能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中产生学习需求,提升自身素养。关键是,这样的探索需要我们现有的管理、评价体制更宽容、更积极、更务实,而不是用“死”制度管卡压。所以,创新与改革在这方面更为需要。

        教育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程方平:在各级职业院校的教师中,“双师型”的教师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说明这类学校的教师不能只会教书。但是由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无法对应成千上万的专业,因此,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了“4+1(4年专业加一年的教育)”或“3+2”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在放宽入口,对有职业教育能力素养的技术人员进行一到两年的教育能力培训。再一种方法是使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师从学科类型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这样三管齐下,应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问题。

        作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校长也有一个提升素质、适应变化、改革创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院校的校长或管理者,在基本素质上也应是“双料的”,既要有教育家的素养,也需要有企业家的素养。

        纵观教育部有关职成教育的年度工作要点,从总体上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规律的,是重要的原则性指导。而各地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和职成教机构,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抓住根本、调整方式、分析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与增长点,真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唤醒和激发相应的学习需求,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学习型”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双效益的提高。

        (本报记者 朱振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