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无信不立”。
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显。那么,诚信缺失将给社会系统带来怎样的危害,导致社会失信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如何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危机来袭:诚信告急凸显社会之变
最近,“三亚宰客”事件仍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地有关部门、网友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无论事件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旅游市场的诚信问题推到了舆论聚焦点。
而在此前,一系列诚信事件凸显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和诚信建设的滞后。三鹿“毒奶粉”事件、“周老虎”事件、唐骏“学历门”、河北大学校长“抄袭门”,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公众一次次感觉通往诚信的大门越来越窄。
2011年下半年,《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2010年—2011年中国信用指数为62.7分,从2005年至今的走势看,中国信用指数始终处于低位运行态势。
数字背后,是愈发凸显的社会信任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失信事件频发。
“诚信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与制度因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近年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诚信状况不但越来越差,有些方面甚至极其糟糕,这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
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
当前,诚信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和政府高度关注。在“染色馒头”事件发生两天后,温家宝总理即对此发表看法,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信任危机导致了社会诚信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表示,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
目前,诚信缺失已使我国经济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了国家声誉。比如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但以数万名儿童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也使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产生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
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分析,我国目前的诚信状况,可归纳为“三低”:首先,大众对“信用”的认识水平低。很多人只知道诚信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其实,“信用”至少还包括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更深程度上,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与诚信相关的运行方式。其次,对“信用”的实践层次低,还未真正在经济生活、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中运用信用体系。最后,我国信用发展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诚信的主要践行者是自然人,还未上升到法人、公共机构,没有上升到管理者群体这个层面。
问题根源:谁来担当公共信用的示范者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三类。
“三者中,关键还是政府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就更无从谈起。”周孝正说。
然而,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诚信意识淡薄,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招商引资的时候承诺得很好,又是开发项目奖励,又是政策性奖励,但这些承诺经常不能如约兑现,或根本不兑现。”周孝正说。
“一些地方政府诚信缺失,让我吃了不少亏。”张先生是一位广东民营企业家,谈及在各地的投资境遇时,他抱怨道,“没去投资前,有的地方政府许以种种优惠政策,说得天花乱坠。等投资之后,又出尔反尔,不兑现承诺,极大损伤了我再投资的积极性。”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普通民众对部分地方政府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也有怨言。“这些年,政府举行的各类价格听证会也不少,可是听证会的代表是怎样选出来的,是否能代表普通人的意见,程序是否真正公开透明,我们还存在一些看法。”陈先生说。
当前,政府诚信缺失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专家表示,在政府诚信缺失方面,主要体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虚报成绩等。
以政府采购领域为例,实行政府采购,本意是引入竞争、节省开支,可政府采购领域却往往成为腐败的重灾区,甚至出现了海口市一个“五无”空壳公司——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赢得590万元政府采购大单的奇闻。
“这就说明,当前,各级政府如何更好地守规则,然后按照规则执法很重要。中国政府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政府对市场的介入很大,政府的角色还未完全转变。但在每个地方政府尽力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没有很好的公共政策可以让地方政府将得到的利益真正普泽社会。”周孝正说。
征信体系:如何科学有效惩恶扬善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如何重建社会信用体系?专家指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从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入手。
李炜建议,通过一系列的信用制度设计来推动社会体系建设,塑造社会风险防范及诚信多获利的社会价值观,完善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要以法治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将纳税、合同履约、信贷、产品质量以及贪污、行贿受贿、法院判决执行情况等信息,纳入个人和企业的征信系统。”李炜说。
然而,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在征信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信息分割等现状下,信用档案信息采集和更新困难。
同时,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有关信用信息征集、使用、披露、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这就造成了银行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诸多工作,如征集信息、制定评级标准、实施市场监管等都无法无据,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披露等关键环节上无法可依。
因此,专家建议,在征信系统建设中,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确立信息征集、使用、披露、保护和监管的主要原则,同时加大对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
“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必须首先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周孝正认为,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政府诚信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监管。一是探索建立公民、法人诚信档案。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构建政府、消费者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加强诚信行为全程监管。
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专家观点
失信加大社会交易成本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
诚信长期在低水准上运行,除了对社会个体的道德、信仰产生不良作用外,还会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因为我们老是怀疑,就老得设防、限制,很多社会交易就变得很昂贵。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交易成本无限制扩大,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交易成本提高后,做其他事的资本和资源就会减少,国家运作的有效性就降低,就不容易去管理社会,不容易去鼓励有希望发展的事业,这还会导致国家形象受损,国际地位下降。
社会参与诚信管理不可缺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陈光金
行政手段的干预是中国传统管理模式,这是中国国情的必然。但社会参与不可缺少,行业体系建立诚信系统是自立手段。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应该应用于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强化政府以及整个公共权力体系的信用,这是中国目前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所在。因为从历史看,政府缺失信任,社会信用体系也会崩溃。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执行的监督者,一旦政府不遵循规则,社会则更缺乏不确定性。
造假成本低是主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夏学鸾
之所以会出现此类不诚信事件例如学历造假事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造假成本太低,而高学历带来的例如提干、升职等职场好处又是显而易见的。像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造假带来的处罚措施是非常严厉的,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对造假的打击力度却很低。也就是说,一些人失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信的成本很低。一方面,甄别失信的机制尚未形成,调查失信的难度大、成本高,使得失信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通过失信赢得利益。另一方面,失信被揭穿之后的惩罚成本小。解决这个问题,要依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依赖于国家立法的完善。
建立科学的社会征信系统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林远
加强诚信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社会征信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评价—查询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现代社会各类人际交往大幅度增加所引致的信用信息供不应求和交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通过整合目前分属工商、质监、财政、税务、审计、司法和银行等系统的各类信息,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借助社会征信系统的信息支持,依法追究失信者的责任,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依此形成褒奖诚信的刚性行为导向。
(本报记者 李 慧)
■案件链接
家乐福价格“欺诈门”
2011年1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披露家乐福等超市涉嫌价格欺诈,存在高价结算、误导性价格标示等行为。当日,家乐福发表声明向消费者致歉,并表示将严格执行“五倍退差”政策。
“瘦肉精”主犯获刑
2011年3月15日,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3月25日,案件调查取得重要突破。后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6名。7月25日,主犯被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染色馒头”事件
2011年4月11日,央视曝光上海华联超市等商家多年销售“染色馒头”,所售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人工色素、甜蜜素等对人体不利的添加剂“齐上阵”。两天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拘。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
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baby”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微博认证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炫富行为也让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公益事业中存在的问题生疑。7月1日,中红会决定邀请审计署对红商会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在此之前暂停一切业务活动。
达芬奇造假风波
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报道称,达芬奇公司销售的这些天价家具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不是意大利生产的,所用的原料也不是达芬奇公司宣称的名贵实木,经过检测,消费者购买的达芬奇家具甚至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8月31日,上海市工商局向外界通报了对达芬奇家居公司涉嫌原产地造假的初查结论:达芬奇部分家具质量不合格,存在不规范行为。
地沟油
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地沟油”持续进入公众视野,侵害着群众身体健康,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2011年9月13日,中国警方全环节破获一起涉及14省的重大地沟油案,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首次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