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小小一本书 浓浓民生情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销量突破400万册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7日   02 版)

        这是一本“小”书——

        它不到9个印张,仅10万字,拿到手中分量很轻,绝没有沉甸甸的感觉。

        这是一个大数字——

        400万册,它在短短半年间突破了这样的销售数字,这份骄人的成绩单是许多图书无法达到的。

        这本书,就是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自去年8月初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争相购买,在全国许多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神州大地吹起了一股理论清风。

        如此一本“小”书,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多人的热捧,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寻找背后的原由。

        直面问题、聚焦热点,展现理论的自信

        “翻开这本书,其中的问题无不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无不是群众关心的问题,它从选题层面就抓住了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使理论大众化有了坚实的着力点。”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季明这样说。

        理论的魅力,只有在关注民生热点中才能持续绽放;理论的活力,也只有在回应现实中才能不断迸发。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现实面前不绕开,在矛盾面前不回避,敢于把“热点”当作检验理论的磨刀石,敢于触摸“深水区里的坚石”,忧百姓所心忧,答百姓所要答,既贴近了百姓心坎,又展示了理论自信。

        物价涨、房价高、看病难、就业难、分配不公……当下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成长的烦恼”。这些“烦恼”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困惑着人们的思想,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些热点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到回应。正如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社区居民常志静所说:“这本书讲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直接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直接面对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细细看这本书的目录,还会发现每一个题目下都有五六个小题目,如“调控持续加力、分配不公仍凸显”“‘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须治疗”“‘实现’有学上,公平问题仍突出”“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庆说,“《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也不回避,问题原因剖析也非常深刻,充分展示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直面问题、关注现实,是理论工作的源泉和动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热销与热读生动地表明,理论必须深入改革发展前沿,关注人们所思所盼所惑,准确把握社会脉搏,积极应对实践挑战,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不辜负党的厚望、人民的期望、社会的盼望。

        说百姓话、贴百姓心,展现理论的情怀

        “读这本书,感觉不像是读一本理论书,而像一家人聚在一起谈论家事,讨论家中有哪些难题,怎么解决这些难题,让人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振奋,感觉到希望。”江苏省南京市居民程云婷说。

        理论贴近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掌握。“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如果不是亲自阅读,相信很少有人会想到上面的这些话摘自一本理论读物。“给力”“裸婚”“蒜你狠”“豆你玩”等流行语和网络用语也不时在书中出现。

        同时,无论从封面的设计,到开本的选择,再到版式的安排,这本书都富有时代气息,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贴近百姓的表达方式让这本书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很强,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北方工业大学团委书记隋俊宇说,这本书语言生动、事例鲜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表现形式多样。正文之外有权威声音、政策传真、专家解读和百姓心声等栏目,这些都增加了通俗读物的信息量,增强了可读性。

        “怎样把枯燥的理论转化成为老百姓爱看,看了之后脑中清凉、心头温暖的作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看了这本书,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宏观性、全局性以及艰巨性、复杂性,了解了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决心、措施与步骤。可以说,它很好地架起了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的桥梁。”陕西省西安市一位陈女士这样说。

        翻阅全书,我们看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演绎、从概念到概念的繁琐推理,而是处处体现着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风格。它把逻辑的力量同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正如有读者评价这本书,不仅看问题用的是“百姓视角”,讲道理用的是“百姓语言”,举例子用的是“百姓故事”,落脚点也是“百姓需求”。

        既阐明“看”、又讲清“办”,展现理论的彻底

        通常来说,对一个问题,人们不仅关心它是什么、为什么,而且关心如何对待、如何解决,特别是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更是如此。理论回应人们的关切,不仅要致力于回答“怎么看”,还要着力说明“怎么办”,既“解扣子”又“指路子”。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书名可谓开宗明义、画龙点睛,明确告诉我们这本书既讲理论,又谈实践,既强化认识,更注重行动,是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全书不仅注重透彻分析问题,更把大量笔墨用于对策思路的探索思考,让读者在了解事实、明白成因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前景。

        仔细翻阅这本书会发现,每个问题的阐述中,大体用1节的篇幅阐述“怎么看”,用4至5节的篇幅阐述“怎么办”。比如,“怎么保持物价稳定”一章中,首先分析了当前物价的形势及原因,然后从管货币、保供应、畅流通、强监管、增补贴等5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

        “它不仅引导我们老百姓怎么看,还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难题的重大举措,让我们明白了应当怎么办,真是打开我们心中纠结的一把‘金钥匙’。”浙江省舟山市一位基层群众说。

        当然,有吸引力的、感染力的理论,绝不是唱高调、许空诺的宏辞阔论。把群众胃口吊得过高,最终只会让群众失望。对这些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解决的力度与回应的态度同样重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位退休职工看了这本书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的态度是诚心诚意的,工作是尽心尽力的。”

        释疑解惑是为了凝聚共识;凝聚共识是为了凝聚发展之力。知道了“怎么办”,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对未来的信心,激发了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和干劲。“通过看这本书,百姓将更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政策,及时消除各种疑惑甚至误解,增强了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基层干部说。

        群众的评判最真实,也最权威。《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获得群众的充分肯定,得到高度评价,生动表明我们的理论在求理务实、服务社会中走出了应有的轨迹,正在绽放出理性的光彩。我们满怀期待有更多的符合实践要求、适应群众需求的理论作品问世,更好地引领社会实践蓬勃发展。

        (新华社记者隋笑飞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