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7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友情,
    如黑夜中的闪电

    ——读《花落红尘》

    王则远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7日   14 版)

        作家李素红的长篇小说《花落红尘》关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中国女性的成长。透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斑驳陆离的色彩和生动鲜明的主调。

        《花落红尘》所写的蓝琳、晨依、芙蓉和景菲都是“70后”女性,她们的童年和少年都饱含苦难。蓝琳的爸爸患有智力障碍,晨依的妈妈遭遇车祸而亡,景菲因家里超生被送往娘舅家寄养,芙蓉少年丧父,又遭继父蹂躏而出走。蓝琳和晨依在中学和中专时代不得不勤工俭学。这些苦难磨砺了她们的生存意志,激发了她们的生存智慧。她们在苦难中加深友情,在相互帮助中成长。不过,到了青年时代,这些年轻女性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发生了分化,形成各自的人生轨迹。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当代社会激烈的思想冲突,仿佛这个时代的一个小切片。

        芙蓉和景菲都是追求享乐人生的,但也有不同。少年时代就被迫漂泊在外的芙蓉形成了现实的世界观。在婚姻上,芙蓉只讲利益,不谈爱情,她的恋爱和分手都以金钱为标准,没了就结束。芙蓉不过是当代社会畸变的一个侧影。而景菲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她的变化除了自身原因以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与景菲和芙蓉的享乐人生追求不同,蓝琳和晨依在人生的拼搏奋斗中没有寻找捷径,而是脚踏实地稳步前行。虽然在人生的拼搏奋斗中遇到挫折、背叛甚至欺骗,但是,她们都没有向生活低头,而是努力拼搏,最终取得了人生的辉煌。晨依在个人名利与艺术尊严的选择中没有屈服于压力,而是选择了艺术尊严,绝不愿意出卖爱情换取个人名利。晨依虽然得了绝症,但她在蓝琳的无私帮助下振作起来,实现了“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精彩,他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的信念。

        作者虽然对蓝琳、晨依、芙蓉和景菲的人生追求都表达了理解,但对她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没有和稀泥,而是爱憎分明。在这个重贫富、轻荣辱的时代,作者拨开迷雾,找到了未来的真正的人。因此,《花落红尘》虽然描写了一些女性人生的苦难、不幸和挫折,但格调依然是昂扬的、进取的。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以浓郁的笔墨肯定和呼唤了一种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友情,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批判了这个时代存在着的利害关系、金钱关系。作者没有抽象地肯定蓝琳她们追求友情的举动,而是细腻地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友情的不同。蓝琳对芙蓉、景菲的友谊是既有同情包容,也有抵制批判,但对晨依则是纯粹的。可见,作者虽然呼唤朋友之间始终不离不弃的友谊,但是这种友谊是有原则的。蓝琳与晨依的友情是可以用生命去换的,帮助她们抵御这个时代各种金钱关系的侵蚀,这种真正的友情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将照亮这个世界。

        当然,《花落红尘》还有不少瑕疵,尤其是在叙述节奏上还不够收放自如,有些情节叙述犹如井喷,提炼和裁减稍嫌不够,有些枝蔓。这是作者今后创作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

        (作者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