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黄君璧是一个与时代难以剥离的特殊的个案。他出生在19世纪末期,进入到20世纪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几近走完了这个不同寻常的百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画的历史变化。在20世纪的初期,黄君璧有幸接受过新式教育,尽管没有西学的背景,却得以临仿古人墨迹,在传统学研的过程中夯实了自己的艺术根基。他像清代“四王”中的王石谷一样,“力追古法,于荆、关、董、巨诸名家无不酝酿胸中”,“一树一石必与宋元名家血战,力厚功深久而与之俱化”。“血战宋元”直至石谿、石涛、华新罗;可是,在“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穷其精蕴,集以大成。”之后,他没有像王石谷和历史上的那些仿古派那样踌躇不前,而是遍游名山大川,用已有的从古人那里学来的笔墨直面眼前的山川,用水墨感受四季的风晴雨雪。
黄君璧特别的不同之处是,他没有固守在南海故里,或局限在广州一隅,而是融入到新的社会之中,进入到现代艺术教育的体系内,从而在完成身份的转换之后,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在新学的体系中,鹤立鸡群的旧学才智,令黄君璧受到新国画与新水墨的宠爱和礼遇。
1949年黄君璧去了台湾,开创了台湾师大系统的艺术教育,不仅延续了他在内地时期的教育生涯,而且这种传薪续火的努力在台湾的文化生态中,凸现了来自内地的画家所特有的历史地位。传统的文人方式在一个并不陌生的时空中表现出了那种血脉上的联系,临仿古人的历史眷顾,一方面是思乡情结的释放,而更多的是从技法上获得正宗的确认,为传统水墨的立足和发展透露出晴空和艳阳。
黄君璧的艺术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98年至1936年,这是他的广州时期,以精研古法为标志;第二个时期自1936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主要活动在巴蜀和金陵,所画以在精研古法的基础上融汇自然为特点;第三个时期于1949年至1968年,是其移居台湾的初期,在教学之余以游戏白云为创作上的特色;第四个时期从1969年至1991年,为移居台湾的后期,在获得广泛的社会声名之后而得以观览世界著名的瀑布景点,所画震宇飞瀑开时代新象。
毫无疑问,溥心畲(1896—1963年)、黄君璧(1898—1991年)、张大千(1899—1983年),这三位水墨画家先后来台,带来了正宗的国画传统,因此,有人称他们在台湾的那一段时间是台湾水墨画坛的“黄金时期”,被誉为“渡海三家”,作为一个历史的总结和历史的神话,为黄君璧的历史地位作了最终的定位。因此,这一个案在历史的映照下,内地和台湾成为核心关键词为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水墨画发展史平添了一页特殊的章节,而在这个章节内的“三家”之中,黄君璧存世时间最长;为教时间最久;学生范围最广。
作为一个教育家,黄君璧在台湾开辟水墨画教育的新空间,为中国水墨画在台湾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果说内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水墨画教学是基于创作的实际,从水墨到彩墨,从以素描为基础到以创作带动教学,黄君璧在台湾师大20年的时间里则延续了上世纪40年代艺术教育主流传统。虽然他也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却没有动摇他坚守的信念。等到历史再回到“东方”的时候,世纪老人的坚守就显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作者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