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切重要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今年,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9次聚焦“三农”,使农业出现了大发展,农村出现了大转折,农民实现了大跨越。
在农业振兴的关键时刻,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回答“如何在农业科研创新与推广、农业现代化征程中担当好生力军的角色?”这一问题。2月4日,江苏省农业职业院校书记、院长汇聚南通,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他们的心随农业的脉搏而跳动,记者在现场真切地感受了一场思想盛宴,倍感暖意浓浓。
热议一号文件,为现代农业献计出力
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号文件,对农业职业院校的书记院长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如何解读一号文件?
我国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成,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除了科技兴农,别无他法。“农业不兴,则中国不兴”,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程晓强认为,“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说明农业还面临诸多困境,如果农民无法真正摆脱小农身份,农业现代化就要搁浅,特别是边远农村,农业现代化面临巨大困难,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体系机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作为农业职业院校,我们备受鼓舞。”
“一号文件切中国情,农校对此责无旁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洪生侃侃而谈,“我国农业出了问题,世界上将找不到粮仓,没有谁能够对此负责;我国农业总体上还是以传统耕作为主,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主动承担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目前我国尚未脱离小农生产,培养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农业创业者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吉文林表示:“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都需要进口,科技创新成果明显不足,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在畜牧业方面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插上科技的翅膀。”
找准定位,培育现代化农业人才
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而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主阵地。
近日,南通久发绿色生态园区的盆景、花卉交易点门前异常热闹,个个年轻灵活、专业娴熟的销售员让人们赞不绝口,而这群销售员都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已经大四的孙钰说:“在这里,学习和娱乐‘双丰收’!很多原先模糊不懂的知识在现场一动手就能明白。”
据园区负责人张树清介绍,久发绿色生态园是与南通农业职院共建的实训基地。“农业类学生裤腿上必须裹满泥巴,农业机械类学生衣袖上必须沾满油渍,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院的农学毕业生颇受欢迎。”程晓强书记喜笑颜开。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现代农业、风景园林、农业经营等专业群。同时,学院采取了“分类分标、三轮淘汰、综合选取”的评审办法,选出“入口旺、出口畅”、专业定位准确及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的7个核心专业,目前园林建筑已成功立项国家重点专业。
“整体师资水平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心。”吉文林说,“去年,学院组织教师赴津巴布韦大学开展了数月的技术培训,并选派出45名教学科研骨干赴国内外进修,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85%。”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
农业技术推广是南通农业职院一直深思的问题。学院以“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等平台,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常年开展农业技术普及和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了二十一期“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实用技术培训班”、四十期“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则与企业共建了三利月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年培训创业农民等1万多人次。2008年以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则先后举办了畜禽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各类培训数百期,培训1万多人次。
“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是江苏省农委、教育厅等部门实施的民生工程。南通农业职院与如皋市的5个村对接,围绕“一村一品”的目标,选派了杨献娟等6名教师骨干作为驻村专家,专职常年定点服务,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该院院长黄建晔介绍说,目前,已培育了科技示范户300户,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近亿元,真正践行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转”是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技服务的指导方针,学院青年教师必须每年“将课堂移到村口”、走进田间地头,定点专职指导10个村,每年推广10项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指导1万名农民。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夏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