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年气尚酣之时,记者来到千年古都西安最著名的小吃街——西羊市街、大学习巷等街区采访。只见回民特色浓郁的小巷里,行人和游客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而眼前那些香气扑鼻的地方特色小吃和琳琅满目的各种特产,更让记者垂涎三尺,流连忘返。
坊间有云,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唱戏吼起来。而在这八大怪里,与吃食有关的元素就占了半壁江山,可见“老陕”对于吃食的重视和陕西食文化深厚积淀。而在博大精深的“陕菜”里,传统的地方风味小吃,无疑是西安饮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浓郁的乡土韵味,丰富的内容赢得了国内外宾客的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如蜚声全国的羊肉泡馍、肉夹馍、贾三灌汤包子、岐山臊子面、锅盔、凉皮等地方小吃,就出尽了风头,引得埠内外的客人想起来就馋涎欲滴。
在西羊市街的老米家大雨泡馍总店里,记者看到这里楼上楼下挤满了食客,就连门前狭小的地方也摆满了桌子,坐满了客人。厨师和服务人员都忙得团团转,几乎连搭理记者的时间都没有。好不容易瞅准一个空子,记者才“逮”到了该店的一名工作人员。据她介绍,老米家大雨泡馍是西安回民坊里的百年老店,他们烹制的羊肉泡馍肉嫩汤鲜,味型俱佳,馍筋光滑,风味独特,香气四溢,众口皆碑。正月初三营业以来,每天过客盈门,忙的他们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里的味道真好,我每次来西安,都要到这里来享受一顿美味!”来自甘肃的游客老李带着老伴和孙子,一边吃着美味的老米家泡馍,一边对记者说。
而离这里不远的贾三灌汤包子店里,也食客如织,生意十分火爆。据该店店长马喜介绍,他们从初二开始营业以来,每到用餐高峰,食客们就只能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有的甚至要等上四十分钟以上,但为了尝到皮薄如纸、馅嫩含汤、筋韧柔酿、佐汁鲜浓,形如石榴,状似元宝、润如脂玉的贾三灌汤香包,似乎再等多久,客人们都心甘情愿。“一种小吃让你记住西安,千般妙味使人留恋坊上”——贾平凹创作的这副对联,夸的就是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
而在市里的一家永明岐山臊子面馆,记者看到同样是顾客盈门,络绎不绝。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对岐山臊子面情有独钟,春节期间,大鱼大肉吃得太腻了,所以今天就领着爱人和孩子一起来吃臊子面了。
岐山臊子面为什么如此受客人喜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汉代景帝年间,岐山县京当村有户人家娶了一个媳妇,聪明伶俐,贤惠能干,针线绣活做得好,厨房内还精于烹调。过门后有一天,她做了次面条,光滑细薄,用料多样,汤汁浓香,味醇厚鲜美可口。全家食后交口称赞,年幼的小叔子尤其爱吃,经常嚷着、哭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小叔子用功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学业一天天长进,学习十分辛苦,也时常擀面给其补养身体,小叔子学习也就更加用功。后来,小叔子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后作了个地方官儿。过年时,他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客人吃过他嫂子做的面条,饱餐之余同声夸赞鲜美无比。此后“嫂子面”便出了名,到处传开来,争相仿制品尝。由于“嫂”与“臊”是异字谐音,天长岁月稠,“嫂子面”演变成了“臊子面”,在岐山一直延续至今。每当家里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用臊子面待客。
(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