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星期一

    用道德抵押 拿诚信贷款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10版)

        在渤海之滨辽宁营口,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获得道德信贷金卡,成为群众的关注焦点。一张5万元额度的无抵押信用贷款金卡,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创业致富的纽带。

        2003年,营口市文明办推出道德信贷金卡工程,以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和城区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诚信私营企业为对象,用道德信贷金卡引领道德生态健康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如今,讲文明、夺金卡、奔小康已成为广大农村和城市家庭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尚。

        目前,全市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31962户,金卡示范村55个,颁发金卡11247户,授信总额4.93亿元,有6422户金卡户贷款。道德信贷金卡实行一次核定,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优惠政策,已有超过6.1亿元的银行信贷发给了讲道德有诚信的个人或企业,且违约率为零。

        “十星级”文明户成创业“第一桶金”

        农村“十星级”文明户道德信贷金卡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创业致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工程、小康家庭的催生工程、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

        老边区柳树镇太平山村村民李继利家祖辈养牛,虽然技术过硬,但苦于成本较高,每年只能养三五头,一直也没能发展起来。2006年,他用道德信贷金卡贷了5万元,一次买了20头牛犊,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几年来,他充分利用金卡贷款,发展为存栏100头牛的养殖大户,并扩大规模新建了畜舍。经他帮扶,全村有7家农户养牛,陆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全部获得了金卡。

        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90%用金卡贷款的农户都成了富裕家庭。有500余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有1200多户家庭财产超过50万元。

        “道德信贷金卡”成“无形资产”

        随着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金卡户已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荣获金卡不仅可以获得支持,赢得发展先机,还能得到社会荣誉和地位,成为家庭的无形资产。很多人家孩子找对象时,都要打听对方有没有金卡,争做“十星级”文明户,夺金卡成为农村的新风尚。

        汶川地震后,高坎镇304户金卡户捐款11万元。新立村金卡户李方勇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出资10多万元,为受灾的安县免费培训工程机械操作人员,主动招收34名学员,不仅吃住免费,还提供行李和日用品。经过两个月培训,李方勇亲自把这些学员送回四川老家,在灾区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石桥市高坎镇金卡户董家军有400多亩鱼种场。去年,他到沈阳买饲料,见质量不错,想多买些,可是钱却没带够。情急之下他掏出了道德信贷金卡,“这是我在信用社随时可以贷款的凭证,只有‘十星级’文明户才给,我保证回去给你打款!”董家军对厂家郑重承诺。饲料厂老板看着“金卡”,爽快地答应他先提货后付款。

        在营口,诚信是金,道德是财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奠定了诚信基础。截至目前,全市6422户金卡户没有一笔贷款逾期不还,成为农信社的高端客户、黄金客户。

        金卡户协会带动共同富裕

        为了使“道德信贷金卡”发挥示范效应,营口市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金卡示范村,并倡导成立“十星级”文明户协会,激发金卡户示范带动的积极性。让金卡户协会扶持九星级文明户加星持卡,让金卡工程造福低收入的文明家庭。

        现在,全市每个村平均有25户以上金卡户,平均拥有发展信贷资金百万元以上。在大石桥市旗口镇后会村,金卡协会在全村发展大棚300多栋,仅此一项平均每户家庭收入3万多元。

        2010年,营口市将农村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向城区延伸拓展,与个体私营协会、营口银行、招商银行、大连银行联合实施了文明诚信个体私营企业道德信贷工程。去年营口银行发放贷款600万元。招商银行为个体工商户授信190万元。据统计,到目前,全市共为35户文明诚信个体户贷款3580万元。

        营口市文明办主任康福洲告诉记者,金卡成为了农民走向富裕文明的金钥匙。特别是金卡户团结起来,成立金卡户协会,不仅带动村民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更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富裕,营造出先富带后富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