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龙年春晚是近十年来最不好笑的一届。然而,不好笑未必不好看,未必不被看好。相反,智慧含量和审美用心稀薄,弄几个咸淡段子逗你玩,让观众心里只剩下空洞和隐约的文化屈辱感,那种不太厚道的好笑,没有也罢。今年春晚小品里有句台词聪明,“拿扫帚的不一定是清洁工,也可能是哈利·波特”。没错,惯性地判断,常识地结论,不小心便会走眼。
春晚还没散场,精于鉴赏的犀利网友便在网上对舞蹈《雀之恋》、杂技《空山竹语》,对央视拒绝广告的尊严之举,对省略年夜钟声、各方致电和《难忘今宵》的减法构思,给出了好评乃至激赏。
观众的广泛首肯,是节目原创与综艺二度创作的一种正价值尺度。《雀之恋》在幽深的原始森林背景和空灵的鸟鸣声中出场,杨丽萍二人以仿生的现代舞蹈语汇,以柔韧的肢体力度控制,表达出了纯粹的生命之恋、灵肉相依的力与美。而《空山竹语》中翠竹摇曳的舞美与高难杂技表演的珠联璧合,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飘逸空灵之美。
这两个节目的叫好又叫座,对大型综艺晚会编导乃至影视艺术创作者不失为一种提醒。即,观众的接受智力和审美能力既是不可低估的,也是拔节般迅速生长变化着的,总纠缠“雅俗难容”、“众口难调”之类的老话题,会误事。
也曾在春晚上大获口碑的老年皮影舞蹈《俏夕阳》是雅是俗?大俗即大雅早成一句俗话。素材本无雅俗,节目样式本无贵贱,对观众接受力来说,钟情芭蕾,并不妨碍欣赏高品质的民间大秧歌;京剧票友,照样为情商智商俱佳的小品喝彩。换言之,大众传媒平台上成熟的艺术作品,有能力跨越人为的“雅俗”樊篱,游刃有余地调剂众口。
若非要分出雅俗不可,那就是,当优雅的内容之魂与通俗的形式肉身完美契合,便可成就“床前明月光”那样的审美境界,无所谓庙堂与民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老百姓历年来想要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品位的晚会,通俗让优雅好看,优雅让通俗耐看,看了龙年春晚,我们知道这种晚会不仅可以有,且已经有了。
犹如大家的共识,春晚是社会文化消长沉浮的一个缩影,关键在于,如何去微缩消长沉浮的文化?取舍怎样的文化?精华还是泛起的沉渣?尤其在中华民族深陷伦理焦渴的当下,扶正驱邪,是春晚大聚会难以回避的文化使命。
不难注意到,在美声农民歌手“大衣哥”出场前,主持人的一番道德宣介也有意改变了宏大激昂的社论腔,把对美好人性的诉求融入家常娓娓道来:“一个好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千千万万个好人的力量叠加在一起,有时候就能改变这个时代。”“有时候”这一话语细节意味深长,不再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听来平和而可信,骨子里却有一种不事张扬的价值坚定和历史宽容。
接下去逐一展示的是,为拯救他人落水孩子而痛失爱子的草根父亲;自八岁便照顾瘫痪养母的邻家少女;伸出双臂托救意外坠楼幼童的“最美妈妈”……在太多寒心的社会现实参照下,这是一个个可以滚烫很多心头的意义瞬间。
诚然,我们也绕不过网友们对“大义灭亲”的坦率质疑,因为利他行为以伤害亲人为代价时,碰触的当是人性中疼痛无助的那根神经,表达的是两难困境中的伦理煎熬。作为父亲,也许对骨肉亲情不忠,但作为公民却可以大写,因为他用一己之绝痛,标注了人性中利他精神的崇高刻度。春晚是一场由主流文化授权发言的宏大叙事,其价值态度意味着文化导向,因此龙年春晚具有超乎晚会的大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的中国,不经意间兴起了以“最美”取代“无私、高尚”等常规道德词汇——雨中为陌生残疾人默默撑伞的姑娘,火场中勇救他人的姑娘,失去自己一腿换得他人一命的姑娘,在民间都被亲切地称为“最美女孩”。也许因为转型中国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所以,当春晚凭借平台优势普及“最美妈妈”的称谓时,格外温暖人心。如网友的赞叹,“你的一托不仅救人一命,你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豪勇”。这种称谓变迁隐含了非凡的意义,在善恶激烈对抗的人性保卫战中,与道德沦丧相对应的是道德升华,中国人开始试着用美丑、尊卑,来观察判断价值体系紊乱的复杂现实了。以美扬善,赋予善举以高贵之气,这是崇高文化力量的成长。这一文化拯救的主题或隐或显贯穿了整场晚会,契合着时代精神。
小品《面试》中,当郭冬临悲怆地呼喊出:“虽然我很穷,但我有做人的底线和尊严!”现场掌声显然不是礼节性的,电视机前一定也有滚烫回声,想来这是该小品在语言类节目中拔得头筹的一个缘由吧。
小品《今天的幸福》则贯穿了世俗诉求,如妻子对丈夫30年后荣登“福布斯”富人榜的夸张欢喜,如对底层搓澡工的不屑、对其插科打诨顺走钞票的揶揄。倘仅止于此,就跟没心肝地拿残疾人开涮别无二致了。但开心麻花组合的这个小品在结尾处突然陡转,当“穿越”目的达成,妻子领悟了何谓是真实幸福时,小人物的精神世界立刻放大了。
小人物们大写的精神世界不禁让观众延伸想象,我们这个多舛的民族,这艘吃水很深的巨轮,不管时代欲望有多疯狂,向下坠落的理由有多充足,之所以仍能够超负荷地风雨前行,就因为还有很多值得尊敬的人在默守人性尊严、捍卫生命底线,使得我们每天的生存值得经历。
回味龙年春晚,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毕竟回归了民间通俗文化淳朴的根,接到了时代的凛然正气,它试图赋予现实以生气的真诚努力,它表达出的文化拯救意味,不值得掌声回报么?只要音调是纯正的,“音乐家不一定要买钢琴,吹口哨也是一样的”。
(本文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