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农合”,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望天畈村78岁的陈细姑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终于可以从容地看病了——前不久,陈细姑在村卫生室看胃病,一个疗程下来,诊疗费和药费一共才花了15元。“现在农民看病有补贴,药费也便宜,看病不出村,小钱治大病。我们活得很踏实。”大病初愈的陈细姑,笑容里充满阳光。
2011年,我国农村民生改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提速,“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加快推进,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夯基础
借势2011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东风,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2011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共落实资金345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更令人鼓舞的是,从2011年开始的此后10年,我国水利年均投资要达到4000亿元,2012年将解决6000万农村居民和8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而农村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又让我们看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照耀农村的发展思路——
2011年,中央投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达到43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2011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着力解决低电压、县域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等问题,粮食主产区农田机井供电条件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资4600多亿元,集中解决农村电网薄弱问题,要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中央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超过1万亿元,如果把地方各级财政都算在一起,大概要在2.5万亿元以上,占到我国财政收入的很大比例,为保持农业农村好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事业:民生情怀暖人心
近年来,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城乡利益关系,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2011年,农村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这一年,国家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满足了200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197万新增寄宿生的住校需求; 这一年,新农合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8%提高到70%左右;超过九成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门诊统筹,从保大病向兼顾小病延伸;九成以上统筹地区的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
这一年,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
如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农民生活:和谐富裕新气象
2011年,我国农民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增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为农民增收拓开了新渠道。
收入的增长、政策的推动,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文化娱乐活动愈发丰富多彩,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呈现出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在农村生产发展基础上,乡村规划、环境整治逐步推开,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变得更整齐、更舒适、更好看,与农民生活呈现出的和谐富裕一道,形成一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景。
近两年来,中西部农民收入增幅明显,同时农民收入增幅两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民的吃、穿、住、用、行等条件明显改观。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推动“三农”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期”。
安徽大山深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王文/CFP
基层故事
农民李进元的“退休金”
“年轻时特别羡慕工人‘老大哥’老了有退休金,老有所养。现在咱们老农民也有了,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李进元是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九图村一组村民。今年62岁的他,当了一辈子农民,和记者谈起自己和老伴儿都能像城里的“公家人”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他乐得合不拢嘴。
2005年5月1日,这个日子让李进元记忆犹新。那天,他和老伴儿每人拿着一本崭新的专用存折,一大早来到镇上,在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领到了他们人生中第一笔基本养老金。“当时只补缴了2000多块钱,现在月月都能领到‘退休金’。”
虽然衣食无忧,但身体硬朗的老两口还是闲不住。李进元在邻近镇的私企里,干起了锅炉工。老伴儿李美英也找了份整理棉布的活儿。今年春节前夕,老两口一算计,靠打工又多挣了3万多元,啥都算上,一年少说也得有四五万元呢。日子越过越滋润!
浒墅关镇社保所所长白传民向记者介绍,为提高老年农民的养老待遇,去年区劳保局调整政策,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从原来的170元,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240元,与苏州市老居民补贴标准保持一致,并实行同步调整。
“如今,区内1万余名纯农劳动力已缴费参加区新型农保,约万名老年农民享受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参保率和老年农民待遇享受率均达100%,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白传民说。(本报记者 苏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