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和突破,与绘画材质的演变相依相伴。从商周的青铜,到西周的绢帛、秦汉的砖瓦,再到元代的宣纸、明清的瓷器,中国画所依托材质的演变,不单单是当时技术水平发展的写照,更是影响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不同时代的绘画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空间。
帛画因作于绢帛之上而得名。这种绘画所用的材质“帛”,泛指绢、纺、纱、绉、绫等丝织物。帛画可算作中国画的起源,始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巅峰。现存最早的两幅帛画作品之一《龙凤仕女图》于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
艺术家们将帛画的绘画技法应用到宣纸上,充分利用宣纸能使水墨晕染的特性,逐渐形成中国画以宣纸水墨为主的创作格局,也让世人产生了中国画以水墨见长、色彩偏弱的印象。
宣纸绘画的普及并不能完全取代帛画的艺术地位。帛画所用的丝织品拥有透叠性、折光性和色彩的高饱和度等特性,这些特性能使帛画产生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如果说宣纸画以水墨见长,帛画则更长于丹青。从西汉马王堆帛画到现代新帛画,帛画中所运用的浓烈的色彩使其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一席。此次所选的现代帛画艺术家穆益林的帛画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于帛材料特性的充分运用。这些画具有浓烈的装饰风味,构图新颖别致,在绢帛上将颜料尽情地铺撒开来,色彩重叠交错,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帛材料之美,将帛材料的特性与绘画技法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既古朴高贵又颇具现代之感。
正是由于绢帛和宣纸两种材质的差异,才使得帛画与宣纸画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创作技法与艺术风格;而正是这些迥然不同的独立画种,构建起了绵延几千年的完整的中国画艺术体系。
穆益林,生于1944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对外文化交流部中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
穆益林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的重大展览中多次获奖,其中有全国画展优秀创作奖、二等奖,“国际中国画展暨大赛”一等奖、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等奖项,曾应邀赴日本讲授中国水墨画艺术,并在日本及美国、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合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