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04日 星期六

    商榷台

    也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兼与包心鉴先生商榷

    杨永志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04日   11 版)
    学术争鸣是学术思想的重要生长点。 陈国世 绘

     编者按

        古希腊文明影响久远,在于当时其辩论盛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泽被后世,在于其自由争鸣。倡导理性怀疑,鼓励学术争鸣,历来是学术思想重要的生长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思想文化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离不开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离不开理性的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从本期起,本刊开辟《商榷台》专栏,栏目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主题,不定期发表一些建设性的学术商榷和学术批评文章,欢迎广大读者踊跃赐稿。

        最近,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讨论中,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著名学者包心鉴先生在2012年1月14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以下简称“包文”),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包文”很有见地,观点明确思想深刻,读后深受教益和启发,但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观点我难于苟同。

        ■“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不能充分反映人类文明成果

        纵观人类的历史,爱的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进步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中,爱意并非相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主张“仁爱”,西方资产阶级价值理念普遍宣扬“博爱”,多数宗教组织或慈善人士奉行给人施以“关爱”。

        不能否认,这些爱的主张既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同时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进步的体现,构成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有益基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民族精神的“仁爱”,吸收并超越了资产阶级的“博爱”,一定程度融入了宗教、慈善人士的“关爱”,倡导社会主义“友爱”。“友爱”是一种互爱,这种爱既没有身份地位的等级之分,也不是居高临下或以强对弱的有限关怀,更没有出于同情的怜悯和施舍成分。“友爱”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是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同志间之爱,是劳动者阶级和人民间之爱,是为追求幸福而和谐相处之爱,是在危难时刻同舟共济之爱,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之爱。它既有别于情爱的狭窄,更不同于泛爱的抽象。马克思主义的“友爱观”能深刻地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普遍联系,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少“友爱”。

        ■“民主公正”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概括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但在相对意义上,民主是手段和形式,平等是民主的目的和内容。资产阶级把平等与自由等并列,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之一,体现了在核心价值观凝练上的高度性原则。社会主义大力倡导民主并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是为了追求并实现社会平等,所以在民主与平等的选择上决不可退而求次之,或者片面强调手段和过分追求形式。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因为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不公正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只为少数人谋利益,广大劳动群众长期处于被压迫、剥削、奴役等极端不公的境遇。平等是公正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当然,社会主义的平等绝不限于“法律面前”,更不是在“上帝面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终为了消除阶级社会中的各种不公正不平等,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民主和公正都是为了实现权利和利益平等的意义上,用“平等”涵盖“民主和公正”,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要求。

        ■“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没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特殊精神是集体主义,而互助又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根本特征。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述:“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毛泽东认为互助合作是“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强调,要发扬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胡锦涛同志则把团结互助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互助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帮扶和支持,实现携手共进,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显著标志。

        高扬社会主义互助旗帜,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倡团结互助,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把各种社会力量组织起来,把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促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安定统一。可见,体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互助”,要比“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更能集中反映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没能准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

        历史上,“以人为本”价值观在许多社会制度下被推崇,在古代文明中就有“民本主义”,资本主义更是强调“人本主义”。尽管在许多情形下,“民本”或“人本”被统治阶级当作“抚民、骗人”的幌子,在其背后“资本”、“权本”等才是其真实面目。

        但是抛开这些不论,仅就“民本”或“人本”的一般意义来说,也都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的显著标志。在对社会制度本质的认识上,不应太“现实”,而应从制度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原则出发。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我很赞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他曾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简言之,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比,“共富”更能鲜明地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

        ■“友爱、平等、互助、共富”,可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凝练为:“友爱、平等、互助、共富”这样的四词八字。这种表述能比较高度和凝练地表达社会主义的基本追求和终极目标,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根本特征和本质。这里还须补充两点: 

        其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出发,而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出发,否则就会陷入错误方法论的泥沼,走进“现实的就是最合理的”盲区。简单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因民族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适性,而不是真理的时空性。无论在中国还是他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该是相同相通的。我们只能说,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任务,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概括。

        其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除了要反映社会主义根本特征和本质之外,还要遵循简明易记的原则。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早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之前的300年就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不仅起到鼓舞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且逐步历练为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层面。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为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所以就更需要精准。

        最后需说明的是,上述商榷如有断章取义、有论无据、误解歪批之嫌,纯属个人才疏学浅,恳请包先生及学界同仁谅解。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