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7日 星期五

    走基层·新鲜事42

    “蜂蜜罐”里农家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27日   02 版)

        1月21日,记者到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采访。从荣成市区出发,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来到位于内陆山区的埠柳镇学福村。下车后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民房虽然古朴但却整齐划一,硬化过的村路虽不宽敞但却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看不到草堆粪堆,取而代之的是栅栏围成的绿化带,一棵棵柏树在寒风中仍然透着翠绿。

        眼下正是冬闲时节,又赶上春节临近,然而在这本该热闹的时节村里却鲜见村民。“是不是天冷,村民们都‘窝’在家中没出来?”面对记者的疑问,前来迎接的村支部书记梁涛不置可否,而是把我们领到了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在二楼的培训中心,我们见到容纳百人的房间里座无虚席,男男女女,清一色的农民,无一例外地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梁书记告诉记者,今天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村里讲授地瓜覆膜种植技术,这些村民都是地瓜种植户,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他们大清早就跑来占座儿了。

        种地瓜还得请专家?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梁书记端出一盘地瓜给记者讲起了学福村的变化,“这是‘蜂蜜罐’,这是紫甘薯,都是俺村增收致富的宝贝呀。”学福村有400户人家, 1700多亩耕地,年轻的都在外面上班,村里剩下近800人,年龄最小的都在40岁以上。由于地瓜种植管理简单,又不用出大力气,因此学福村的种植历史很长,技术也很成熟。但因品种不好,市场销路不畅,村民们大多留着自己吃或者用来养猪,并没有带来多大的财富。

        2008年,村里依托镇供销社成立了地瓜专业合作社,开始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引进了“蜂蜜罐”、紫甘薯等地瓜新品种,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秧苗、肥料、技术,以每斤高于市场1毛钱的价格收购。订单式种植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大家种植积极性十分高涨,许多村民还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扩大种植规模,3年内学福地瓜专业合作社便发展社员105户,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

        在培训班休息的间隙,记者与村民梁振强拉起了家常:“俺是第一批加入地瓜专业合作社的,当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反正买农资、卖地瓜也不用俺操心。没想到当年亩均收入3000多块,俺六亩地就卖了接近2万块钱。今年俺种了50多亩地地瓜。有合作社的帮助老省心了。”“现在这周边的老百姓都看准了加入地瓜合作社的好处,前来报名的很多。今年,我们将地瓜种植面积扩大到7500亩,再投资60余万元上地瓜插秧机、覆膜机、拔蔓机,推广机械化作业。”埠柳镇学福地瓜合作社理事长王少华说道。

        村民梁洪军今年72岁,他把自家的四亩土地以12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时节去合作社打打零工赚个千八百块钱,自家还收购规格差的小地瓜喂养了三头肥猪,一年收入8000多元。众多像梁洪军一样的村民,使得学福村的生猪养殖颇具规模,存栏量达到3000余头。

        地瓜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们的口袋鼓了起来,机械化作业使得村民有了更多的闲余时间。2011年,学福村在市镇各级财政的支持下筹资230多万元,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卫生室、警务室等一应俱全,让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变传统的休息方式。如今,每天村民们吃过晚饭便三五成群地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看书的,打球的,跳舞的,不亦乐乎。

        采访结束,在学福村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妇女主任梁玉秀正带领妇女们彩排舞蹈《开门红》,准备参加镇上的春节文艺晚会。伴随着高亢的音乐,20多名50多岁的妇女们挥舞着彩扇不断变幻着队形,脸上绽放出甜美的笑容。这笑容里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林永波 李云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