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盘旋,时而飞舞,时而“吐雾”,时而戏珠——在临沂市河东区城市广场上,两条赤青“巨龙”在相互嬉戏中幻化出美丽多彩的舞姿,它们正在用龙腾虎跃为乡亲们拜年。
作为河东区2012年“农民进城过大年”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的开场舞蹈,三官庙村的这个“龙灯扛阁”节目今天真是出尽了风头。
在河东,说起这“龙灯扛阁”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爸年轻时舞过龙,我爷爷也舞过。听村里老人说,当年俺村的舞龙队还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从那时起每逢喜庆节日,我们都要舞一舞。”三官庙村39岁的舞龙队员李玉波言语中流露出骄傲和自豪。
让李玉波自豪的远不止这些。这些年,李玉波所在的“龙灯扛阁”舞龙队已走出了农村的小天地,登上了全国的大舞台——2008年7月,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山东省临沂站传递活动交接仪式的现场展演;2009年10月,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2010年7月,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巡游展示活动。而2012年,“龙灯扛阁”舞蹈,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俺想都不敢想,别说到济南、上海这些大城市演出,当年就连到县城演出那都是个梦啊。”68岁的李效明老人在舞龙队舞了三十多年,回忆起几十年前饿着肚子舞龙的日子,不无感慨。
“当年穷,年景也不好,一遇大旱,大伙儿就用‘龙灯扛阁’祭天求雨,虽说是迷信,但实在没办法。”另一位舞龙队的老人李玉常说,“现在,俺们再也不用舞龙祈雨了!我们办起了工厂,大伙在工厂里做工挣钱,每年村里还给每人发200斤白面,年底还有鸡鱼肉蛋等福利品和过节费。像我这样的老头儿,每月还有100多块的养老金呢。”
可是,乡亲们还在舞龙,而且舞得比以前更好了。“不图别的,就图个乐呵。”搞建筑一个月挣四千多块钱的李玉波说,自己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没啥别的要求,就希望17岁的儿子将来也学会舞龙,他希望儿子这一代人可以把这条龙“舞出中国,舞向世界”。
(本报山东临沂1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韩业庭 邢兆远 通讯员 夏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