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1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大剧院模式,各地都能复制吗?

    作者:王 军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1日 09版)

        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正迈向文化强省的江苏在不久前的专题发布会上公布说,3-5年内将在省会南京的玄武湖东畔建成规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江苏大剧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文化大跃进,更不是盲目大扩张,应该是满足群众基本的以及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因此,笔者要对江苏大剧院的建设泼点冷水。

        据悉江苏大剧院投资预算高达20亿元,规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那么,南京与首都北京比较,文艺演出市场在不在可比较的层面?南京在国内一线超大城市群里,就文艺演出规模市场而言,究竟处于什么梯次?真的有必要建设那么豪华的剧院吗?

        就全国看,国内剧场有九成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国内有近1000家剧场,除北京、上海的大剧院外,90%以上的剧场使用率在5%左右。即使是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靠演出赢利的剧场不超过10家,经常有演出的剧场不超过30家。据北京市业内人士说,按一座剧场均价1000万元,就意味着有100多亿元的国有资产常年闲置。而南京地区现有的演出剧场,诸如南京文艺中心、人民大会堂、紫金大剧院、大行宫会堂、南艺音乐厅等,全年场租率究竟是否饱和?据笔者所知,情况远非如此。

        文艺演出界都清楚,剧场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的管理难题,特别是大型剧场的经营,几乎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化经营成功的案例。因为剧场本身是带有公益性的基础文化设施,需要国家财政和管理基金、社会支持及优化经营共同维系的非营利性组织。像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以及杭州大剧院等大型剧院,如果按照企业经营、企业财务核算,其结果只有亏损。昂贵的建造费、设备费、维护费、折旧费、水电空调费、电子化管理程序、管理队伍等,绝不是租金、旅游收入、多元化经营收入能平衡掉的。一句话,剧场需要“养”。

        据此分析,假如3-5年后江苏大剧院落成了,谁能保证不会落到日常冷冷清清的境地?如果说,商业化运作不能承担那么庞大剧院的开支,势必转嫁为由政府财政背负的沉重包袱,从而,经济效益没有取得,连社会效益也因无人问津而丧失。据说,江苏大剧院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而立项的。既然是公共服务项目,那就要保证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要保证基本文化需求,完全可以在全省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方便市民就近能享用的平民化剧场。

        早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王铁成委员就呼吁说,现在价格能为普通观众接受的平民化中小型剧场太少。演出票价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百姓难以接受。剧场要价太高,一定程度上把大部分观众挡在了门外。政府应确定谁来建剧场、谁来经营剧场、应建多少剧场;没必要拆除原剧场而新建剧场,应考虑改造现有剧场;剧场规模不是越大、越豪华越好。从老百姓的需要来看,应多建平民化的剧场。其实,就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尚缺少低价的中小型剧场,这很不利于文艺演出的社会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