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国林教授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李希光教授率领的、由30人组成的中国大学代表团正在对巴基斯坦进行友好访问。1月16日,巴基斯坦总理基拉尼在总理府亲切会见了代表团全体师生,他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巴基斯坦学生有机会到中国学习。我们特别欢迎两国民间团体之间的互动,希望促进巴中两国软实力的融合,以促进互利共赢。”
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巴基斯坦克穆斯茨科技大学,发现在这所学校里居然有46名巴基斯坦教师是从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的“中国博士”,而且在今后两年还将陆续有28名“中国博士”到位。“中国博士”目前已经成了这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这些“中国博士”正在用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丰富经历教育和影响下一代巴基斯坦学子,使他们成为巴中友谊的继承者。
中国和巴基斯坦学生聚集在一起时,巴基斯坦同学最热衷于了解的是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和中国人民迅速致富的秘诀,而中国学生最想了解的是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从何而来。同学们共同回顾两国间的传统友谊,都对未来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充满信心。几位中巴90后的同学还兴奋地说:“我们将见证本世纪的中巴友谊,我们也有义务要把这种真挚的友谊带到22世纪。”
巴基斯坦政要穆沙希德·侯赛因感慨地说:“谈论中巴友谊,不仅需要官方交往,更希望这种友谊能扎根于两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心中,两国青年的交往越多,两国教育界交往得越多,两国战略关系和友谊的基础就越牢固,也就越有后劲,两国软实力的融合比硬实力的融合更重要。”巴基斯坦外交秘书、前驻华大使巴希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过去人民对文化的定义只限于狭义的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电影,并没有把文化本身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但今天人们谈论文化,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文化的定格。人们开始把都市形象、人文成长环境、健康标准等都纳入文化范畴。我们巴基斯坦向中国学习什么?是不是只是单纯的中国物质现代化?不是。我们更看重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底蕴。我们越来越看重中国模式,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精神文明,中国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注重物质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促进了巴中两国软实力的融合,加快了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增加了两国青年人思想和精神的交流,使得两国友谊能够通过青年人的互动和交流从草根阶层传承下去。”(本报伊斯兰堡1月19日电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 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