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星期五

    “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

    ——厦门理工学院以特区精神锻造学生创新气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6版)

        第九届“6·18”交易会上,电动导览车“金厦一号”作为国内第1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导览车产品、福建省内高校科技的作品代表,成为了“焦点”。作为研制该产品的两所高校之一,厦门理工学院更凭借“可躺式”概念车、多项专利产品、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等,展现出雄厚创新能力,赢得一片赞许。

        为何这所高校如此具有创新能力?作为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步发展的高校,30年来,厦门理工学院高举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杀出一片新天地,为厦门经济特区及其周边城市培养大批人才,并成为福建省内唯一获得2011年“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的高校。

        福建第一所“没有铁饭碗可端的大学”

        时光倒流至1981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展开恢弘篇章,当时厦门理工学院前身鹭江职业大学也应运而生。在那个大学毕业生要服从分配的年代,这所“土生土长”的厦门特区高校,着眼特区人才需求,弘扬特区精神,砸破“铁饭碗”——率先在福建省内提出“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办学方略,成为福建第一所“没有铁饭碗可端的大学”。

        “三十年来,特区‘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已深深渗透我们的大学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厦门理工学院院长黄红武感言。的确,30年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厦门理工用办学实践坚定延续这种精神,践行着“特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诺言。

        因此,当厦门一步步从“海防前线”走向“国家创新型城市”时,厦门理工立刻配合厦门这种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从结合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再到聘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当大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导师、到校开展主题讲座,理工着力建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的温床。

        “open校园”常现“异域风情”

        在厦门理工呆过二三十年的人都发觉校园越来越“open”:黄头发、蓝眼睛、黑皮肤等“异域风情”成为校园常见风景,跨国界“校际联系”的西欧人、中东人、非洲人等接踵而至。同时,日本人的严谨、英国人的务实、美国人的独立……外国友人的精神也为厦门理工创新发展注入不少新活力。

        借助特区“开放”优势,厦门理工引进诸多“新鲜”资源与人才。如,“近水楼台”邀请特区各种高新技术人才、专家入校指导专业建设;与企业实行“人才双聘”——厦门理工教师到企业兼职,企业高级专家到厦门理工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贴近实际创新“教学资源”;厦门理工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技术攻关,申报课题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改革开放是厦门特区之魂,也是厦门理工大学精神所在。借力这种精神,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入,使该校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地方政府合作等实现了常态化。如,该校已和台湾大宇、西基、厦门金龙汽车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组建培养基地、技术研究室和产学合作协议;英国赫尔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等国外高校也和该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

        特别的精神成就特别的学生

        在厦门一条世界最美丽的跑道上,每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无数海内外人士前来“奔跑”。

        这种奔跑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止步的特区精神。厦门理工说,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理工学子年复一年奔跑,届届相传——出征“厦门国际马拉松”已是厦门理工学子的骄傲。

        在厦门这样的经济特区成长,在这样与经济特区一脉相承的高校就读,特区精神已深深影响了理工学子,成就他们特别的风采。在他们的学习、活动、比赛中透出来的那拼搏的斗志,那敢闯的狠劲,那创新的勇气,频频闪亮人们的“眼球”。

        在2011年教师节,理工学子就发挥“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厦门特区的环保精神,亲自收集废弃物材料,亲自动手作出各种创意工艺品送给老师,创新的“绿色”感恩方式感动了许多老师;在理工年度“文明班级星级争夺赛”比赛中,学生的精彩表演更将特区“移山填海”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正是在特区精神的感召下,鞭策下,理工学子才能在众多大赛中脱颖而出。厦门理工学子在2011年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算量软件大赛中夺魁,赢得全国唯一特等奖、总冠军;厦门理工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成为福建省惟一获得一等奖的高校……一张张捷报纷飞而来。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理工学生在福建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人次分别为173、465、557、596。参赛类别、获奖级别和数量均位居福建同类高校前列。(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唐红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