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西区兴华街和北一路交叉口的重型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一个26米高的巨型雕塑——两个“持钎人”挥舞着钢铁的手臂,劳作在炉火熊熊的“炼钢炉”旁,置身于这座高高的雕塑下,人们仿佛能感受到炉火的温度和劳动的热情。
“很少有地方像铁西一样,会把工人的雕像摆在这么中心的位置。”铁西区旅游局局长申维民告诉记者,“雕塑的位置,就是铁西工人在决策者和群众心目中的位置。”
“铁西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劳模情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涌现以吴家柱、金福长、张成哲等为代表的老一代劳模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沈鼓集团‘五朵金花’、徐强、特变电工集团田志永等先进人物成为新时期全国重大典型。”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说,多年来,劳模精神为铁西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铁西工业文化之魂。
劳动永远是最响亮的词汇
1952年9月,沈阳市根据毛泽东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投资建设工人村住宅。五年时间里共建成143栋起脊闷顶式苏式风格建筑,成为新中国最早、同时也是最大的产业工人生活区。
半个世纪过去了,工人村在岁月侵蚀下变得破旧,沈阳市又启动了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居民们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楼。但是在铁西区赞工街2号,7栋当年的工人村老楼被完整保留下来,并恢复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13个家庭真实的生活场景。人们说,在生活越变越好时留下点东西,能找到自己来时的路。
铁西区重工街58-2号有一幢楼,住着83位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劳模楼”。这是2007年有关部门特别安排的。83位劳模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了。劳模可以老去,劳模精神常青。刚搬进来,劳模党支部就成立了,18位劳模自愿组成劳模巡逻队,承担扫雪、绿化等志愿服务。园区里的居民说:“生活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劳模精神,劳模们也时时感受着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爱。”
“在铁西,劳动永远是最响亮的词汇,劳模永远是最可敬的人。”铁西区区长李松林告诉记者。2008年铁西区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代表铁西区领奖的是一位普通工人——时年33岁的鼓风机厂工人何冰。
知识工人的答卷
铁西工人创造过近500个全国第一:第一台五吨蒸汽锤从这里出炉、第一架新型喷气式飞机从这里起飞……试制我国第一个五吨蒸汽锤时,厂里只有一张错误很多的美国图纸作参考,但工人们要争这口气,从设计到装配完成,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说这是“争气锤”。火红的年代锻造出了这里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认为,辽宁的制造业文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解放到建国初经济全面恢复时期,工人们艰苦奋斗,成绩斐然;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辽宁制造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走向振兴。记者了解到,1986年至2002年,国家向铁西工业企业累计投入240亿元资金,但是“水过地皮湿”,铁西始终没走出“投完了还死,死完了再投”的怪圈。困难的时候,国有企业2/3亏损,多数企业负债率90%。
怎么办?改革、重组,一系列的措施推出来。2002年6月18日,原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合署办公,实行“东搬西建”,利用土地级差获取改革资金,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政策有了,产业升级了,站在铁西老产业工人的成绩单前,新产业工人们需要交出自己的答卷。
全球经济时代,铁西靠啥?靠知识工人,靠自主创新。铁西区及时出台“15条”规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标准化穿透技术壁垒。2008年,铁西区一名工人——杨建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成功拼装焊接出中国第一台鼓风机焊接机壳,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省外汇8亿美元。
在铁西,像杨建华一样的知识工人有成千上万。李继安告诉记者:“新铁西的强势崛起,不能靠廉价劳动力、傻大黑粗产品等低成本魔杖,而是通过自主创新,赢下话语权。”
“十几年前,我们到国外参加机床展览会,国外知名大公司的展台都在宽敞的大厅里,却把我们安排在地下室。”提起这些“旧账”,原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今天已经释怀。如今,沈阳机床在任何国际性的大展上都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靠的是科技。在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北方重工、远大集团等10余家企业都已通过标准制定,拿下行业“制空权”。
“咱也是大明星”
今年6月12日,一场大型工业诗画情景剧《我们走在大路上》,在辽宁大剧院公演。200多名工人上台,倾情演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激昂历程。
“铁西是一个崇尚英雄、尊重劳动的地方,劳动者从来都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工人的形象始终没有离开过舞台中心。”该剧编剧、铁西区文联主席商国华告诉记者,“半个世纪以来,铁西涌现出一批工人文学家、书画家。浸满机油香的工业文化热土,使铁西文化精神显现出巨大的张力。”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后,自2002年起区财政投资5亿元,先后建设了公和桥文化广场、区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示馆、铸造博物馆等一批设施现代、功能齐全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群众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000米,就有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
每年举办一次的工人文化周,劳模和工人从来都是被讴歌的对象:著名词曲作家邬大为、铁源创作的歌曲《自豪吧,光荣的劳模》;77岁的保工社区居民张林田,亲自参加了歌舞《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表演。看到台下2600余名观众手里挥舞着荧光棒,他兴奋地说:“感觉咱也是大明星。”
在铁西铸造博物馆的留言簿里,记者看到铁西的孩子们参观后留下的一段文字:“来这里之后,我们才知道爷爷奶奶们曾经做了什么,同时也知道了,长大后我们要做什么。”这,或许就是铁西持之以恒挖掘工业文化遗产的目的。
(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