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星期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巡礼③

    雷锋,在我们的行列中(上篇)

    ——武警8674部队一连49年学雷锋纪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1版)
    1月16日,连队官兵在展示自己画的雷锋像。新华社记者 梁兼铭摄

        一本薄薄的旧书,摆放在武警8674部队一连“学雷锋展览馆”最突出的位置。

        那是首版的《雷锋的故事》。虽然翻阅日久,边角磨损严重,但它依然整洁。看得出,主人对它极为珍爱。

        这本书,是一连的“镇连之宝”。从1963年连队团支部书记刘体成至今,49年里,它手递手,传了22任团支部书记。其间,这本“宝”书两度离开主人,“特邀”晋京到“军博”展出,但一直没离开过一连官兵的心坎。官兵们说:雷锋,是永生的,他永远行进在我们的行列中。

        73个鲜红的手印 

        从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天起,49年来,虽经4次变换隶属关系、7次移防,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连官兵始终将雷锋精神铭记在心,把雷锋之歌越唱越响。

        原副指导员李晶因工作方法不当,受到组织处理后思想压力大,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饭也不吃,门也不开,不和任何人接触。

        全连73名战士,联名写了一封劝说鼓励信,签上名并按上红手印,连同那本《雷锋的故事》,从门缝里递进去。

        李晶看了信,再次通读《雷锋的故事》,心有所悟,于是走出房门。从此,他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第二年作为优秀干部提拔交流到兄弟单位任职。临走时,连队想送他纪念品,他眼含热泪说:“我什么都不要,这73个红手印就是我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谢谢战友们!”

        即使是十年动乱,学雷锋活动处于低潮时,一连也理直气壮地号召官兵坚持学雷锋。多年下来,一连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到连队工作的人,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学雷锋展览馆”,唱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上的第一堂课是“争当雷锋传人”,读的第一本书是《雷锋的故事》,立下的第一个誓言是“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战士王学生学雷锋,常年照顾本村一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王奶奶。王奶奶房子破旧,王学生动员妻子拿出钱来买材料,夫妻俩动手修房,房子修好了,妻子却累得小产。随着岁月的延伸,王学生坚持学雷锋的行为不被其妻理解,在一个风雪夜,当他抢修完邻村的一个破裂的水管回到家时,妻子已愤然离他而去。这个变故,没有击垮王学生——学雷锋贯穿了王学生的整个人生,直到现在,转业多年的他还兼着家乡小学课外辅导员。

        学雷锋,已成为一连官兵的行为习惯。一天,班长葛先峰带新战士去医院看病,路上发现一个下水道井盖没有了。葛先峰跑到公用电话亭给城管大队打电话,然后守了3个多小时,直到有人来修。新战士对班长的做法有点想不通,葛先峰说:“如果有人掉进这么深的井,轻则残疾,重则丧命,就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不幸。我们武警官兵,有责任这样做。”

        2002年3月,一连奉命赴南方沿海某市执行任务。他们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做好人好事,以净化社会风气。没想到,一连官兵把补鞋机、理发工具在街头摆放了一天,竟无一人问津。一个做服装的老板竟对时任指导员的李平忠说:“要多少钱,你们直说!”

        一连党支部响亮地提出:“雷锋与一连同在!”他们以开展红色文化活动、清洁整治社区卫生等方式,让雷锋精神向周围辐射。

        一连驻地门口,有一刘姓修鞋匠常年摆摊。一次,老刘在修鞋时突发疾病,一连战士及时把他送到医院,交了医药费,救了他的命。从此老刘不但成为一连官兵的朋友,而且也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中来。在一连官兵的影响和感召下,驻地周围社会风气逐渐好转,对一连学雷锋活动的误解消除了。半年后,一连驻地所在社区被表彰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司务长方小平每天在菜市上买菜,菜贩们为了套住他,又是塞红包,又是邀请他吃饭,他次次婉言拒绝。战士吴海强在外拾到一个手提包,内装6万元现金,他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失主,原物交还。执勤一年时间,官兵拒绝地方请吃120余次,拒收现金近28万元,被当地群众称赞为“雷锋精神的传人,固守国门的卫士”。 

        三道“考题”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激励着一连官兵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2002年3月,第七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任班长的周钧随部队到南海某地执行任务,面对的是走私分子的拉拢和美色钱财的诱惑。可以说,只要他稍微放松一点警惕,一夜就能成为富裕户。有一次,他查验出一批价值数万元的走私品,女货主苦苦哀求说:“帅哥,这次的货款全给你,又没人看见,给我们留条后路吧。”周钧断然拒绝。

        一连官兵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有一年,一连官兵驻守海拔4300米的拉萨甘丹寺,僧侣们不信官兵“永不沾”,就给他们出了三道“考题”。第一“题”,在护法神前最显眼的位置,僧侣们放了几张面额100的美元,1个月后丝毫未动;第二“题”,在殿里摆了纯净水,官兵们嘴上干得起了皮,也没喝一口;第三“题”,在寒冷大殿里摆了电暖器,结果被执勤官兵以防火为由搬出殿外。从此,僧侣们视战士为亲人。8个月后,当部队撤离时,僧侣们个个双手合十,送出一里多远。

        2010年3月,昌都地区江达县的山林发生重大火灾,一连全体官兵立即投入灭火战斗。官兵们不顾山势陡峭、高原缺氧,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硬是用铁锹在陡峭的山壁上开辟出宽5米、长两公里的隔离带,排除各类险情20余起,遏制住大火向周围林区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一连在驻守西藏期间,先后出动780余人次,圆满完成了拉萨达孜县抗洪抢险、那曲索县抗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抢救遇险群众36人、救治伤员21人。

        当同胞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一连官兵把抢救生命当作本职。2008年11月14日,一辆载有47名藏族群众的客车在那曲地区索县翻入怒江,造成18人死亡、29人重伤。医院血库储血不足,3名重伤藏族同胞急需输血。一边是藏族同胞危在旦夕,一边是官兵强烈的高原反应。当时的一连连长、学雷锋标兵马国栋集合官兵紧急动员:“我们天天看《雷锋的故事》,天天唱《雷锋之歌》,现在身边有人需要援助,我们该怎么办?”“连长,让我上!”几十双胳膊,齐刷刷地伸了出来。最终,马国栋带着血型适宜的4名战士,每人献出了400毫升鲜血。

        走出献血室,马国栋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其实当时地方政府和医院都没要求我们去,即使去了医院,他们从安全考虑,只要我们每人献200毫升就行了。”马国栋说。“但是,为人民,我们军人不怕牺牲。”

        “雷锋的传人”

        一连二等功臣刘复明在战斗中失去左腿,复员后,他义务在街头补鞋,风里来,雨里去,不图别的,只为别人走得舒服。刘复明的事迹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一连官兵,雷锋精神,已融入他们血脉,根植于心底。

        西藏那曲的尼玛河,在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为民修桥的佳话,如班长吕星锐的回忆那样鲜活生动。

        尼玛河大桥是一座铁索木吊桥,年久失修,多处铁钉脱落,十几块桥板掉入河中,人车行走其上,十分危险。

        一连进驻不久,便发现这一情况。那天早晨,班长吕星锐带着20名官兵来到河边,带头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捞起掉落的木板,用背包带把自己系在铁索上,半悬在空中,把木板一块一块铺好。事情做完后,他们悄然离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兵们没想到,第二天,藏民们就在吊桥边树起一个牌子,用藏语写上“连心桥”。从此,警民关系更加融洽。

        “生死关头,我们连的官兵人人都能冲上去!”现任连长谢二亮说这话的时候,左手使劲地挥了一下——这是一只英雄的手,手背上一道10多厘米的刀疤清晰可见。

        时间回溯到2004年2月22日晚。正在老家宁夏石嘴山市休假的谢二亮看到8名歹徒持刀抢劫。“任手!”谢二亮一声断喝,8名歹徒停止抢劫,挥刀将他头、肩、背、手等9处砍伤,左手3根筋骨砍断。谢二亮生死不惧,纵身从二楼跳下追赶歹徒,鲜血染红百米长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当时只有22岁的谢二亮真不在乎花季般的生命?“如果当时我不冲上去,会有更多的人遭遇不幸。”谢二亮说。“总要有人站出来维护正义,如果都在隔岸观火,邪恶就会占据主动。作为军人,即使我倒下,也为自己的举动问心无愧!”

        得失是选择,生死是抉择。在一连,“七闯火海化险情”的故事阐释了雷锋传人的生死观,故事主人公是原一连学雷锋标兵、现任军械股长周跃飞。

        2011年12月5日,周跃飞和妻子上街买菜,突遇一家饭店着火。他听到店主声嘶力竭地喊道:“里面有3个大煤气罐啊,一旦爆炸,这栋楼就完了!”周跃飞丢下妻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就冲了进去。此时,煤气罐已被烤得炙热,随时有可能爆炸。周跃飞弯腰用湿被褥将煤气罐包起来,转身冲出门外。就这样,他先后7次冲进店铺,搬出店主的财产,手上和脸上多处被烫伤。

        事后,妻子责怪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娘俩儿咋办啊!”周跃飞说:“我是党员、军人,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在危险面前,我选择退缩,就不是雷锋的传人。”

        最过硬的安置卡

        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下的两难选择,在一连官兵眼里,根本就是无需思考的问题。

        2011年8月的一天,学雷锋标兵、一连退伍战士金钊在西安市开着出租车经过一个路口,看到一位六旬老太太被撞倒在地,肇事者逃之夭夭。不少路人围观看热闹,有的指责肇事者,有的议论:“都撞成这样了,怎么没人管啊,这不要老太太的命吗?”可是却没有人上去扶一把。金钊拨开人群,抱起老太太送到医院,签字、挂号、取药,直到老太太家人赶到,他才离开医院。

        “你不怕老太太的家人讹你?”面对好心者的疑问,金钊说:“助人是好事,怕啥。我坚信只要人人坚持以德报德,以怨报德的人终究会迷途知返。”

        1992年10月,一连原来所在部队撤编,一连整建制保留下来,归建武警8674部队。驻守宁夏六盘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后,官兵结合驻地经济落后、失学率高的实际,用雷锋精神把党的温暖和阳光传播到各族人民群众心间。

        华伟伟是平凉市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的一名失学儿童,一连一班从他小学二年级就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每天放学后华伟伟就到连队吃饭做作业,战士把他称为“连队的编外兵”。前年9月,华伟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北理工大学。一连官兵10年来资助的8名学生中,已有两名上了大学,4名在读重点高中。

        49年来,雷锋精神已深深在官兵心中扎根,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代官兵。老兵李宝学退伍后,回到老家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设计研制了一项在沙漠种植大棚蔬菜的新技术,这在当地是个新生事物,也是热门行业,每年收入20多万元。他先后到凉州区的3个乡镇指导搭建拱棚500多座,带动了十里八乡200多人致富。李宝学说:“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了才是富。”

        吴海强曾经是一连学雷锋标兵,退伍后村民选举他当上了村支书,现在是深圳一家企业的保安队长。他带领村民南下打工,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公司水龙头坏了,主动去修;玻璃碎了,及时更换。去年,有人将20万元现金遗忘在治安亭,他及时归还,被评为“红星员工”。公司董事长欧阳泉说:“吴海强这样的退伍兵,有多少就重用多少。”

        一连“学雷锋展览馆”被甘肃省授牌为“国防教育基地”,被平凉市委、市政府指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10余万名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学习,成为交流传播雷锋精神的平台。

        一连用雷锋精神建连育人的事迹,声名远播。近年来,各地机关单位抢着录用一连的“学雷锋标兵”为公务员,渐成一种时尚。他们说:“‘学雷锋标兵’能成为最好的公务员。”

        “学雷锋标兵”成了最过硬的安置卡。

        (本报记者 温庆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