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8日 星期三

    最不像记者的好记者刘彤(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8日 04版)

        有人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到达塔顶靠的是与生俱来的坚硬翅膀,蜗牛靠的则是自己的锲而不舍。

        刘彤的成功,无疑属于后者。

        刘彤的“上进”和“不上进”

        “近日,对新闻中心的人事变动有所耳闻。我本人有两个意愿,恳请领导予以支持。第一:不‘进城’。从我进入电台那天起,就已经把‘根’扎在农村了,把心交给农民了。第二:不‘升官’。我这个人没有一点点的‘官欲’,也没有一点点的‘领导能力’。我有自知之明,我不适合。”这是2005年4月7日刘彤写给电台领导的一封信,有人说刘彤这是谦虚,也有人说他不上进。但知情的人都说,刘彤这句话确实是肺腑之言。

        刘彤1996年从区委秘书的岗位上下来,到电台当记者,一头就扑到了农村,一干就是10年,把宽甸县22个乡镇上百个村民组跑了个遍。

        2009年,《民生早报》由录播改为直播。刘彤的工作节奏更快了,每个月里有10天,他要在凌晨两点多从床上爬起来,搜索、整理、编辑昨夜今晨的最新资讯,5点半到台里做播出准备,6点直播。为防止睡过头,刘彤弄了个“三保险”,分别把两个闹钟、一部手机定格在凌晨2点10分、2点20分和2点30分,一次一次地把自己从懒惰中揪起来。

        1月4日早上6点,记者陪同刘彤准时来到了《民生早报》节目导播间。作为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他心甘情愿在导播间里当“绿叶”。一边接听群众热线,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随时把听众的电话切进演播室。

        主持人下班了,他还要继续整理当天的热线内容,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热线电话打过去,并商定与热线投诉者的见面时间。20分钟后,他已经骑着自行车、迎着隆冬的寒气,穿行在采访的途中……

        同事说:刘彤的不上进是指他不钻营、不投机,其实,刘彤每天都在努力。他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却是替老百姓说话最多的记者。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说:刘彤的精神代表了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和主流。

        刘彤的“称职”和“不称职”

        刘彤的妻子王燕,是市结核病防治所的护士,工作也比较忙,但是,工作再忙,也不忍心让刘彤分担家务。

        “他在单位太累了,晚上一回家,坐在沙发上就能睡着。”王燕告诉记者,他早上五点就走,晚上天黑才回来,结婚21年,邻居们一度怀疑她是单身母亲。

        “2001年,孩子得阑尾炎,他早晨去编新闻,凌晨3点就走了。没办法,我把我姐叫来了。孩子做手术,需要家长签字,医生给我讲手术需知、麻醉意外什么的,吓得我心里直突突,签字的时候手都在抖。”王燕说,“尽管这样,我也没有埋怨他。因为我知道,他的心里装着一个‘大家’。”

        “有事儿您说话,有难您开口;乐事我来报,愁事也关注。”这是刘彤印在名片上的承诺。

        残疾人李文田,一个人生活,每月靠300块钱低保维持。回迁住上新楼,却因为交不起有线初装费,两年没看上春晚。刘彤了解情况后,以《民生早报》节目组名义,出钱圆了他的有线梦。

        辽宁丝绸学校三位教师感动于刘彤的事迹,仿《陋室铭》创作了一篇《记者铭》,送到刘彤单位:“位不在高,想民则名;权不在大,为民则灵。斯是记者,心系百姓。谈笑皆民生,往来皆民情。田间地头走,话筒进街庭。可以明实事,察实情。无浮夸之乱耳,视弱者为亲朋。责任当使命,真爱作准绳。百姓云:‘泥腿记者’。” 

        丹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立跃说,刘彤做记者16年如一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老百姓,把老百姓的诉求反馈给政府,在老百姓与党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不仅是新闻战线的典型,也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