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5日 星期日

    华人华侨彩照

    立足“小市场” 开拓“大平台”

    ——访塞尔维亚中国贸易中心董事长周海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5日   08 版)
    图为周海鹰先生。

        日前,塞尔维亚中国贸易中心董事长、欧洲迪普隆公司总裁周海鹰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周海鹰先生在欧洲经商多年,他经营的迪普隆牌洁具和萨福兰牌鞋类已经在德国、匈牙利等8个欧洲国家注册了品牌商标和经营许可。2000年,他从战后百废待兴的塞尔维亚看到商机,把“迪普隆”和“萨福兰”引进塞尔维亚,并逐步向前南斯拉夫地区扩大。周海鹰认为,塞尔维亚对中国商品需求量极大,而进入塞国的各类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且多为直销经营方式,随着战后经济恢复,该国人民开始对日用生活品有自己的选择,一些质地不高、品牌不佳的商品日益被市场淘汰,造成华商货物严重积压、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于是,他开始考虑筹建中国贸易中心批发商城,为中国商品营造良好的营销渠道和销售环境。经过几年经营,由温州“讯朗贸易有限公司”和塞尔维亚迪普隆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现代气息相结合的中国贸易商城,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3000多万欧元,开发店面、展厅和周转仓库4万多平方米。

        2008年3月商城第一期工程落成时,恰逢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但凭借多年的经营经验和灵活的营销理念,他以自己的两大品牌为依托,发掘并利用各种优势,及时稳妥地规避风险,使商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后来的各期建设和招商。截至目前,贸易中心在周边6个国家开发了品牌代理分销渠道,形成了拥有近千家品牌授权的零售网点。他的公司也连续5年为当地创造利税300多万欧元,雇用当地员工100余人。

        2011年12月中旬,周海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与交易平台、营销网络建设交流会”。周海鹰就贸易中心的建设及未来规划在会上作了题为“小市场大战略”的汇报发言。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远眺的眼光、明智的选择、正确的决策等优点,做到捷足先登。

        谈到他对塞尔维亚市场的评估以及下一步打算时,周海鹰说,与欧洲大国或发达国家相比,塞尔维亚的市场不算大,华人的经营方式尚停留在小规模批发阶段。从发展眼光看,塞尔维亚是“投资洼地”,地处欧洲巴尔干中心,与欧盟和俄罗斯都有密切关系,又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因此这里的“小市场大有可为”。

        虽然塞目前尚处在战后恢复期,但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和欧洲一体化进程都在加快步伐,对外来资金和技术需求迫切,是我国中小型企业走进塞尔维亚的极好时机。此外,塞进出口市场大部分在欧洲,与欧洲市场有成熟的链接关系,且关税很低。塞劳动力素质与欧盟国家不相上下,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滞后,雇工费用却低于欧盟国家,与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当,或低于我沿海地区。塞政局基本稳定,经济秩序和法规都比较健全,可以成为前南地区乃至东南欧的“投资桥头堡”。他介绍说,已有少数华商在塞尔维亚开设加工厂,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却是引领中资企业进入塞尔维亚的风向标。

        周海鹰说,目前塞尔维亚中国贸易中心正在和山东万宝集团筹划在贝尔格莱德设立中国建材城。尽管世界金融风暴是因房地产领域的“次贷”危机而起,但是整个巴尔干半岛在经历多年动乱后,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复兴建设,人们对住房条件和标准的要求都在提高,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正在成为该地区今后十年的热点。因此,立足塞尔维亚这个小市场,逐步实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大战略目标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本报贝尔格莱德1月14日电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