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

    田 野

    踩着乡土文化起舞的高跷

    作者:孙 淼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4日 12版)

        河北省廊坊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胜芳镇的摆会是当地的一种游神祭祀仪式,在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间举行。早期的胜芳曾有四道高跷:现在民强街邓家、中华街邱家、小河西陈家以及红旗张家公议老高跷。但随着历史演进和社会文化发展,现在胜芳的高跷会仅余下红旗公议老高跷和小河西同议高跷两道文会了。

        红旗公议老高跷传自永清县四道堼乡,表演风格略接近北京高跷,距今约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以前,胜芳有钱的大户人家比较多,凡是有大事必请会,而永清县四道堼的高跷便在必请之列。胜芳原本没有高跷会,后来胜芳稍微有钱的人家就派专人去永清四道堼学习,或请当地高跷师傅来胜芳传授技艺,当时的表演是有唱词和唱段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胜芳的四月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承延续,高跷从此在胜芳扎下了根。

        红旗公议老高跷的表演形式和中国的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演的内容多为《小上坟》、《铁弓缘》等群众耳熟能详的戏曲段子,因此,在服装行头的搭配上,红旗公议老高跷与戏曲的装扮近似相仿,当时这些行头全部都是由地道的苏绣所制成,价钱也较之其他会的服饰更为昂贵。

        在表演风格上,由于红旗公议老高跷演绎的多为戏曲舞台上的剧目,所以特色就是文武兼备,尤以武擅长,基本属于武高跷。最初的胜芳红旗公议老高跷是由两道高跷会的人组成到一起的,这道高跷会里的人有的同时入两道会,武术会会众将武术会的表演技巧带到了高跷会来,以此逐渐形成武高跷的风格特征。现在也有很多人既在高跷会又在武术会,比如大和尚在踩高跷的时候,能够表演朝天蹬、横叉等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

        文革后胜芳恢复的第一道会就是红旗公议老高跷。当时电影院电影散场时,人们突然听到由东桥东边传来了久违的高跷锣鼓点,而就在此时,西公乐武术会也从西边走来,这一文一武的两道花会的出现,标志着胜芳花会的正式恢复和再次重现。

        小河西同议高跷会是在清朝道光十四年由永清县四道堼传授而来,发展至今约有170余年。小河西同议高跷以文跷为主,传承方面既不是世代传承,也并非家族传承,而是以师傅口传身授的形式来传承。徒弟们学习高跷要先学唱功,后上高跷,同时也加入翻身、抖腿子等表演性的技巧,伴奏没有谱子,表演时保持着十二人上高跷的习俗,人数从无变更。

        随着近年来胜芳文化的发展,胜芳古镇各个花会在恢复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和招募新人。这两道高跷会虽在表演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从各自的发展来看,两道会的会众都自发地对新进的学徒进行舞艺传授,不取分文,而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让胜芳的高跷文化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在传承与保护中“踩”出自己特有的乡土舞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