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4日 星期六

    潜心作画 终成正果

    ——读刘振夏水墨人物画

    作者:赵和平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4日 04版)
    陕北牧人(中国画)刘振夏

        “苏州有位水墨人物画家刘振夏,画得非常棒!你听说过吗?”从孙克先生电话中的语气,我听出了这位画家的分量。我想,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看好的画家,应该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日前我有幸随邵大箴、薛永年、孙克三位美术评论家赴苏州观看刘振夏画展。年届古稀的刘先生,满头银发,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谈笑中透出平和豁达的心态。

        刘振夏在孩童时就喜欢临摹烟盒上的图画和小人书。因出身原因,他学画的经历颇为艰辛。1958年,刘振夏作为唯一的免试者,考入苏州工艺美专,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革”中因受不白之冤,近十年被迫丢下画笔,但这并没有阻断他对艺术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初,刘振夏以《渔婆》等水墨人物画享誉画坛。当时正值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复苏,这种局面对他来说正是一个名利双收的绝好机会,可他却从此隐退,潜心作画,30年如一日,一直坚守着作品“不送、不售、不展出、不发表”的原则。谈起当时的心境,刘先生说:“我也知道名利有可爱之处,而水墨人物要达到时代的艺术高度却是那么艰难。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好把对生活的欲求降到最低,只有集中精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此次有机会造访刘先生寓所,在他的家中,我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在结婚时自制的饭桌修修补补后还在使用,桌子旁的旧藤椅,靠背已破了一半。房间里除了笔墨纸砚和生活必需品外连个装饰物件都没有。而就在这样的陋室里,却诞生了大量的国画佳作。

        在刘先生为我们准备的小型画展上,作品几乎都是六尺整纸以上的大画。据刘先生介绍,他的作品都是在墙壁画板上完成的,“面壁作画可以运笔灵活,把握画面整体结构。”邵大箴先生认真观看了每幅作品,他说:“从画面的笔触和墨迹看,这些画大部分应该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功夫和精熟的笔墨技巧是很难做到一气呵成的。”就其艺术特色,邵先生说:“首先,刘振夏把西画写实造型技巧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融洽地结合到了一起,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是具有中国民族格调和情趣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创作均源于写生,但不是对客观物象简单的描摹,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感情体现在创作中,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又是生动、传神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先生一边看画一边用相机拍照细节,在刘先生讲述创作体会时,他不时拿出小本子记下要点,就其绘画成就,他颇加赞许:“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结合的天衣无缝很难,但刘振夏实现了严谨的写实造型与笔墨形式韵味的高度统一。”

        如何解决造型与笔墨的关系,一直困扰着几代写实人物画画家。面对这一难题,有的人干脆追求油画效果,画面细致入微,但中国笔墨精神却丧失殆尽;有的则另辟蹊径,开始走上变形或“写意”的路子。刘先生的画让我们惊喜和振奋,正如邵先生所说的,“刘振夏画的人物在写实中有写意精神,在写意中又不丢掉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标准。”如何推进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从刘先生的画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孙克先生再次观看刘振夏作品仍是兴致勃勃,他称其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当前的国内人物画坛可以说个性独到,技巧非常完美,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站在刘先生画前,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在《阳澄湖畔牧鹅人》、《陕北牧人》、《街头蛇舞》、《秋水》等作品中,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形象栩栩如生、颇有神韵。我以为,画家能够发现并捕捉到人物瞬间的美感,不仅仅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修养,这更是一种悟性和天赋。

        一位教授曾经对某届全国美展国画作品作过一项统计,结果令他震惊。表现重大现实主题的作品寥寥无几,在艺术创作中缺乏源自内心的感动,形式化、矫饰化、娱乐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功权名利的干扰是当下艺术创作的最大障碍。我们为刘振夏的艺术成就而喝彩,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