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卓越人才培养的同济实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11日 07版)

        高三年级的学长们还在为拿到名牌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通行证紧张备考,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小乔已经在“笃定”地等待同济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面试了。小乔提前一年多斩获“通行证”,是因为他在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中名列前茅,成为了该校“卓越生源”中的一分子。

        记者了解到,“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只是同济大学卓越系列的起点。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探索和实践,自2009年开始之后,如今已经形成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卓越实践行动计划等卓越系列。

        培养模式:

        “4+M+3”贯通

        “4+M+3”,具体说就是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培养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人才。“4”指本科阶段培养;“M”指硕士阶段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M可为2或2.5;“3”指博士阶段培养。

        为了探索、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济大学携手全国重点高中、著名企业、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以“前拓、外联、后延”为内涵的“人才培养三大战略联盟”:建立大学与中学联盟,实现人才培养适度前拓;建立校企联盟,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工程训练以及就业有效衔接;与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联盟,实现中外高水平大学间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还与国内8所工科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了“卓越人才培养联盟”,在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生源计划:

        与中学有效衔接

        2011年9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办“首届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获团体总分前6名代表队的18名同学直接获得同济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资格。

        近两三年来,同济大学多个学院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全国近百所重点高中签署了《同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协议书》,同济大学选派名师、校友到这些高中开设讲座、创新课程或联合开设创新课程;选拔这些高中的优秀考生前来同济大学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提前开启了中学生的科研之门。在2011年11月举行的第5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上,由同济大学志远车队提供技术指导的上海中学“龙门车队”作为唯一一支中学生参赛队,与数十个大学生车队同场竞技,最终以405.114公里/升的成绩位列大学及专科组第12名。

        “这是同济大学在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机衔接方面做出的新尝试。”同济大学校领导表示,“我们希望真正招到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同济大学定位、适合同济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将他们塑造成卓越人才。”

        据介绍,未来几年,同济大学计划与全国500所重点高中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大学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拔尖人才培养:

        新生参加名师科研

        甘愿舍弃热门的汽车专业,一心投奔“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一个学期下来,大一学生吴宗泽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真正进入到了实验室,学到了新的技术。”

        为了创新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同济大学面向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选择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三个基础学科设立“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培养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修养,具有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师级人才后备力量,31位新生入选。

        吴宗泽进入的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雷教授的实验室。“我比较喜欢直接接触实验室,我们正在养果蝇,从中学到了不少新技术。”

        据介绍,“拔尖人才基地班”根据同学的兴趣和导师组的评估,为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个性化培养方案;除采取读书会、读书报告、科研项目设计、讨论演讲等“过程考核”外,还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走上讲坛,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这学期,包括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同济大学多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教授已相继为拔尖基地班授课。

        课程改革:

        研讨式逐渐铺开

        可移动的单人课桌椅,既可移动又可翻转的双面大白板,一左一右双投影……这是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教学北楼的107、109两个新改建启用的小班讨论式教室。目前,学校已有12间适合于师生一起互动、探究的教室。三年内,同济将建成100间这样的讨论型教室。

        “这是为推进学校卓越课程计划实施,适应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评价方式改革的需要而专门推出的一项教室改建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必须有卓越课程支撑,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为学生设计综合性作业、设计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就是课程改革的主干。

        2012年新学期伊始,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共同建设、面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大四学生的一门“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课又将迎来一批新同学,这门课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一批资深工程师。同济大学现已与一批知名企业共建校企联合课程62门,覆盖到了同济大学18个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

        为推进卓越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同济大学还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启动了“模块化国外专家引智支持计划”,聘请100位左右的外籍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

        实践训练:

        开发创新潜力

        近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刘怡鹏被保送直升该校硕士研究生。在去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刘怡鹏同学主持的“新型顶部旋转建设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项目入选10个“我最喜爱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相关论文获评10篇“最优秀论文”。

        这是同济大学专门为参加创新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制定的激励政策之一。截至目前,由同济大学本科生承担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累计已达38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732项,覆盖到全校70%的本科生。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愿意资助大学生在创新训练项目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最终能转化为企业的一个产品。

        记者从刚刚召开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2011年同济大学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71项,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96人次,省部级一等奖98人次,其他奖项124人次。获奖等级、获奖人数均呈逐年明显上升态势。“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直接反映。”同济大学教务处实践科老师说。

        (本报记者 曹继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