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0年前我不辞职,仍留在原单位上班,我这10年也就能挣到三四十万元工资,专业上也不会有多大提高;辞职当了10年科技特派员,我找到了用武之地,也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不仅收入比工资高出十多倍,而且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我干的是农民最需要的事,很有成就感!”1973年出生的黄大红,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自己这段人生经历,言语中颇有几分沧桑感。
黄大红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1994年,他走进安徽黄山科技培训中心的大门,一干就干了8年。2002年11月,他毅然辞职,受聘于宁夏中宁县科特办,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最初,黄大红成立了中宁县无公害枸杞科技服务部,2004年,又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宁县大红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枸杞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对枸杞栽植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龙头企业+中介服务+基地”,是黄大红的创业模式。“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是他十年来的主要工作。从示范、推广、服务到创新、再示范、再推广,他就是在这循环往复的工作中,逐步改变茨农的传统观念和种植模式,进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在枸杞病虫害测报、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药配方、喷药操作技术等方面,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成功地将枸杞病虫害防治从过去每年喷药12-15次降到了8-10次,每亩因此节约成本113元。而他大力推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则减少20%的化肥用量,每亩节约成本120元,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产业也得到了提升。
黄大红的努力,不仅打消了茨农病虫害难防难治的困惑,而且改变了化肥用量越来越大、增产效果却越来越差的局面。现在,茨农再也不用自己打农药了,也不会盲目施肥了。
枸杞产品质量过关了,购销订单也增多了,销售价格也上去了。
任何创新都不会一帆风顺,而要改变原有格局则更难。黄大红发挥自己土壤专业的特长,自主开发了“车载式枸杞专用高压静电超量肥药一体机”,但是,在直接为茨农服务时却遇到了阻力。开始,许多人不愿意接受它,有的茨农甚至在交了费之后又反悔了。关键时刻,科技管理部门出来“保驾护航”了:“科特办”在协议上盖了公章,打消了许多茨农的思想顾虑。
现在,黄大红创办的公司,已开设了3个中心、38个服务站,拥有有机枸杞基地380亩,技术辐射枸杞、红枣、苹果、蔬菜等产业,面积达50余万亩。“不谈苦,不谈累,只谈农民得实惠”,这是黄大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先后9次被科技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和中宁县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他创办的公司,还被科技部授予“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两任科技部部长都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报记者 庄电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