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换鲜花?湖南省益阳市的市民,能享受这种“不公平”的交换。湖南城市学院园林班的学生每逢节庆,便找到花卉公司,接手弃用的盆花,经过修剪、培育,再送到市民手中,市民的“代价”只是一摞废报纸。
这是湖南城市学院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创新之举。学校党委书记赵运林说:“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立。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应该用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服务社会。”
花开千万朵
2011年3月初,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新生张胜前,组建了一支大学生擦鞋队伍,双休日在街头闹市开展免费擦鞋活动。张胜前说:“我们希望用这种无声的行动,感召市民,让大家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
“废纸换鲜花”、“擦鞋行动”,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刻着同样的名字:公益。在湖南城市学院,类似的“弯腰行动”还有更多。由上万名学生组成的102个社团,自发地将本社团最具特色的活动融入社会。庞大的“文化资源”经学校整合,成为已连续举办8届的“社团文化节”。在文化节期间,校园又涌现了更多与社会相关的文艺活动……
青年志愿团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花朵般竞相开放:扶贫帮困、尊老助残……14000名本、专科生中,超过1万人组成的志愿队伍,正在益阳市,甚至湖南省内进行爱心接力。
湖南城市学院特别注重大学生课余政治理论学习,此项活动,学院已坚持十多年。学生通过博客、QQ群参与交流,房价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在学生讨论范围之内。赵运林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接轨,形式多了、活了,学生的兴趣就能热起来。”
闻得百花香
“学院政策推动,学生响应行动”,是湖南城市学院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担当的表现之一。参与了十多次志愿活动的计算机系学生孙海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得到提升,这是大学生急需的精神食粮。”
法律系新生廖杰明,没想到自己大一便能参加“三下乡”活动。在湖南城市学院,像廖杰明一样,大一即下乡的学生,占学院新生总人数的50%。学院还建立起校园文化的“卫星基地”,先后在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韶山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等地挂牌成立了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累计组织万余名师生参观学习。
学院政策推动逐渐演化成学生自主出击:大学生艺术团自2007年起,每年都主动深入益阳当地农村进行慰问演出;外语系从2010年起,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益阳市赫山区羊舞岭村义务家教……
学生爱心意识不断提高。学院大学生通讯社部分社员成立了“阳光助学基金”,已资助益阳市6名家境困难的留守儿童和14名贫困在校大学生。
争当护花人
如何让学子行动与思想长期融入社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价值观统一起来,湖南城市学院探索不止。
“我要到农村去”,是湖南城市学院城市建设系学生乔梦曦,深入黑龙江省马桥河镇新站村进行社会实践后的第一想法。她的调查报告获得“全国大学生回乡调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乔梦曦说:“接触后才知道,农村也大有可为,毕业后我一定要再去。”
湖南城市学院希望出现更多乔梦曦式的人才。据学院招生就业处近3年的就业调查问卷显示,每年约有55%的应届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
在湖南城市学院,校园文化的传承及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传承,还体现在“新老接替”的变换中。
每到周末,益阳市孤寡老人姚奶奶的家中,就会迎来一批“亲人”——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的学生。8年来,该系学生承担了义务照顾姚奶奶的任务,至今,人员已轮换4批。最近,土木工程系学生正准备为姚奶奶采购一批年货。开学后,这届负责人将把照顾姚奶奶的担子,交到新成员手中。(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 孔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