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

    光明人物

    “此生只追求忠诚”

    ——追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刘廷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01版)
    刘廷析(右一)在实验室。资料照片

        “我是带着感恩、幸福和愉快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我此生只追求忠诚,上对国家,下对学生。”

        “海归”青年科学家刘廷析,临终留下遗言。2011年7月16日凌晨,年仅44岁的血液病研究专家刘廷析因病与世长辞。

        “炎夏夜梦长,忽惊晨星落;难别手足情,浊泪忍愈多。攻坚君犹在,坦荡兼执著;丹心化神奇,科学终伏魔。”

        刘廷析的恩师、中科院院士陈竺满怀痛惜伤感之情,写下悼词。

        “他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科学家,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啊!”

        拥有加、美、英、意、德5国院士头衔的生命科学界权威麦德华教授不禁扼腕叹惜……

        “老师,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攻克血液病,是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梦想,也是我的人生理想!”这是刘廷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当轮转医生时的一次见闻,让刘廷析下定了这一决心。

        这天,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被送进了急救室,小女孩的凝血机制很差,因月经初潮的流血不止而痛苦离世。小女孩临走前,紧紧地拉住刘廷析的手,充满恐惧地对他说:“我害怕,救救我……”

        1996年,刘廷析获得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血液学硕士学位,后又选择攻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陈竺院士。1999年,他又远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

        在哈佛大学五年半的时间里,刘廷析接触到了在生命科学领域日益崛起的新的模式生物——斑马鱼。斑马鱼的基因与人体基本相同,成为继小白鼠之后对人类疾病发生进行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五年半的时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钻研斑马鱼上。他的妻子邓敏这样告诉记者:在哈佛期间,丈夫的手套、围巾、帽子换得特别快,因为他往返研究所与住处都是坐公交车,坐车时他总是在想问题或看资料,结果不是坐过站,就是把帽子、围巾之类的东西落在车上。朋友们都说他快赶上陈景润了。

        为人低调务实,做事井井有条,实验也做得最好,刘廷析深受美国导师的器重。

        学习期满后,刘廷析谢绝导师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后来有人问他,同样搞科研,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和已有的基础选择回国?他只是淡淡一笑:“中国的科学界更需要人才!出国前我就向导师陈竺承诺,学成之后一定回去。”

        情迷斑马鱼

        刘廷析回国后,担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发育与疾病研究组组长,并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组长。两个多月后,一个占地250平方米、整齐排列着1000个鱼缸、养殖了5万条斑马鱼的种群鱼房就建立起来了。从那以后,刘廷析几乎天天都“泡”在实验室和鱼房。

        刘廷析的家虽然离实验室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但就是为了节省这10分钟,他每天都要把饭带到办公室吃。

        他说:“一想到病人在痛苦与绝望中离世,自己就不敢不抓紧每一分钟做科研。”

        与其他“海归”不同,刘廷析回国6年来,从没有出国参加过一次国际会议,国内的一些学术会议也尽量能推就推。他说:“做科研的时间太宝贵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什么信息都可以查到。”每到周末的晚上,刘廷析总是把外套拿起又放下,他何尝不想在家多陪陪家人,但稍作犹豫之后,他还是抓起外套回到他始终牵挂的实验室。他多次对妻子说:“只要实验室步入正轨,我就可以多陪陪你们了。”

        并不算宽敞的实验室里,刘廷析每天都要至少工作15个小时。养殖的5万条斑马鱼中,有5个野生品种,十几个转基因品种,还有通过化学诱变,筛选出的236个突变家系,光是这项工作,就花费了他足足四年的时间。

        这些小鱼,就是刘廷析的命根子,是科研梦想的载体。刘廷析几乎每天都会去鱼房查看。“你在鱼房的时间越多,获得的成果也越多。鱼房建立起来以后就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同行提供服务。”他对学生说,“如果你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和大家一起走。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发现一个白血病的标记物,就会有很多白血病患者能够提前得到诊断,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发现一个治疗白血病的新药,就能让更多的病人治愈出院获得新生!” 

        回国6年,刘廷析先后在《自然》、《血液》、《细胞研究》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7篇科研论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140。6年中他培养了1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由他率先创建的有效的、可遗传的、组织特异性的“斑马鱼基因敲减技术”,为解决斑马鱼基因功能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已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的52个实验室前来索取相应实验资源。刘廷析也被聘为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入选多项人才计划,获得诸多奖项。

        “请照顾好我的学生”

        “实验室的风气就体现在细节中。”

        刘廷析的实验室里有20多个学生,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发展,他为每个人都设计了前沿课题。

        回国6年来,刘廷析组织召开了很多次课题组组会。每次组会上,他不仅要对学生们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体把握,还要对每一个实验细节认真分析,对课题的背景知识旁征博引,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他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每个细节都要有的精神,他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在斑马鱼房、实验室门口的墙上,刘廷析贴上许许多多名人名言,称之为“文化墙”,用以激励自己,也激励学生。和学生们一起站在科研第一线,刘廷析感到安心踏实。他喜欢在修改完论文时得意地哼哼小曲,喜欢看到学生们养的斑马鱼生机勃勃,因为这些都标志着他所规划的科研之路正脚踏实地向前延伸。

        然而,他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一心想攻克癌症,却忽略了自己……

        2007年,在单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刘廷析被诊断出患有自身免疫性肠炎。刘廷析的生前好友张雁云回忆说:“如果他当时能够及早治疗,安心休息,这种病并不是不能缓解的啊!”

        刘廷析没有放慢工作节奏。领导让他去看病,休息一段时间,但他总是说:“没关系,我也是个医生,我会注意的。”回想起日渐消瘦的丈夫,刘廷析的妻子不禁动容:“在他的眼里,科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学生就是他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在考虑科研进展和学生们的课题,以至于经常失眠。但是他对自己的疾病却毫不关心,常常需要我把药喂到他嘴里才吃,否则转眼就忘记了。” 

        2009年秋天,刘廷析突然开始便血。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孔巍不得不硬拽着刘廷析做了肠镜,结果病情得到了确诊:他的自身免疫性肠炎已经恶变并发生了转移……病魔来得如此迅猛,可刘廷析依旧是放不下工作。住院手术前,他对自己的学生们说:“我虽然不在组里,但是你们一旦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到医院来找我,我的时间永远属于你们!”住院期间,刘廷析总是熬夜翻看资料,化疗一结束,他就强忍着胃部不适帮学生改论文。只要可能,他就会强忍着病痛回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回到学生们中间……

        2011年6月,刘廷析的病情已经让他没法再下病床了,他就把学生叫到病床边进行指导,询问实验的进展情况。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院士回忆说:“科学是他毕生的追求。每次只要一谈及科学,他那被病魔折磨得憔悴的双眸,就立刻就被点亮了!病重时我们去看望他,他还在病床上用电脑看着文献资料,还在发着短信提醒学生们进行科研摄像,还在关心事业的发展,唯独不谈自己的病情……”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这位出色的医学工作者唯一放不下的便是自己的学生。他对所领导提出的最后也是唯一的要求就是:

        “请照顾好我的学生。”(本报记者 余传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