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8日 星期日

    生态意境:艺术文化的价值升华

    王 余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8日   07 版)
    《岩间圣母》
    《蒙娜丽莎》

        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表现生态意境和主题的形象艺术作品越来越得到文化市场的认可。这表明人们开始将生态价值追求融于艺术审美之中,促使形象艺术创作的再次升华。传统形象艺术和现代形象艺术都富含生态意境,但还没有达到以生态为主题的自觉高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者虽有自发的意境素材,却没有自觉的心境意识。二是观者有自发的心境感受,却没有自觉的心境升华。三是好莱坞式的形象艺术作品并没有达到生态伦理教育的效果。形神兼备、意境相融的美育功能无论在作者还是在观者那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艺术作品由表及里兼顾生态意境、生态主题与生态伦理的弘扬而得到升华,从而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新的时尚选择。

        生态意境与形象艺术的天然结合性

        无论原始部落在蒙昧时期遗留的简单岩石画,还是人类在文明时代创作的形象作品,都天然地与生态意境相联系。但多有自然意境,少有自觉的人文的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形象作品,如从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到《蒙娜丽莎》,反映出从自然意境到人文意义的转型。

        《岩间圣母》体现了天然背景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但此画创作于1478年,曾作为米兰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祭坛画,可见仍属于传统的宗教题材。其“生态意境”的神秘化而非自然化,其主题是神的意识而非人的意识,很难看到作者将生态意境与人的自然本质相结合的自觉。

        而现代艺术审美观也强调“生态意境”和“人性表达”的内在价值关联,丰富了美术创作手法及欣赏价值的维度。达·芬奇是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的,在《蒙娜丽莎》中,他通过自然意境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力图表现的是人性在自然意境下的解放。

        自文艺复兴以后,生态意境开始自觉融入美术创作的人文主题。生态意境与美术创作的天然结合性开始转成自觉结合性。

        生态主题与形象艺术的主观意向性

        需要说明的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思想,经由了从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嬗变,各自都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界实践中的双重效应。文艺复兴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反对神本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中对人类起到巨大的解放作用。但科学理性的膨胀导致对自然界的无限掠夺与过度开发。60多亿年形成的自然生态在不到400年的历史中遭到前所未有的大破坏。生态中心主义再度复活,如辛格的动物解放主义、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学等,都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从而转向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诉求。

        强调生态意境与主题并非要刻意制造一种纯粹自然的教条方法,也不是要复归中世纪神学臆断的模式,以至于将自然神化又反过来将自然及其主人重新沦为宗教神学的奴婢,而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自觉的伦理。如北京奥运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也是体现生态、科技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样综合的艺术当然是以美术为最基本的载体和艺术样式的,但人们却产生了成千上万的形象符号的非纯粹艺术解读。

        21世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有强烈反应。赋予“生态意境”以“人文主题”,是多种艺术形象的一个共同特征。给人最为震撼的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而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样式、好莱坞的大制作、灾难题材的电影。只是为了获取巨额票房而过分宣扬生态毁灭的恐怖场景并没有达到生态伦理教育的效果。

        生态伦理与形象艺术的人文教育性

        如何在形象艺术中有效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旨的人文教育呢?

        一是明确创作主题。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以普及生态知识,增强人类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所谓生态文化体系,就是富于生态意境、反映生态主题的多样形象艺术形式构成的文化生态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源于生态意境场域。国家已经将一些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形成、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定生态意境的场所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园、树木园、植物园等。

        形象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可以直接以上述具有生态意境的场所作为最直接的内容。形象艺术是对生态意境场所符号化的作品,具有信息传播的特点,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它可以扩大生态意境场所的影响对象。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远离生态意境场域的思维映像作品远比生态意境实地影像作品要多,这削弱了生态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培育慎思品格。有些所谓的形象艺术,以另类的方式,打着生态的主题,但却违背了基本的生态伦理准则。我们所说的生态,包括狭义生态和广义生态。狭义生态指自然物种内部的和谐,广义生态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类社会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自然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形成多样一体、互动和谐的有机生长态势。很难想象,没有持久的自然生态,哪有持久的人类社会生态;同样,没有持久的健康的社会生态,最终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

        形象艺术作品强调好的内容与好的形式的完美统一,但反对用拙劣的形式来反映好的内容,也反对形象绝对主义。反映生态意境、凸显生态主题、彰显生态伦理的形象艺术作品,应强调生态意境上的静谧与生态主题上的慎思。承载生态文明教育功能、能够将生态伦理潜移默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习惯的形象艺术,魅力也在这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