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光明时评

    文化硬件建设,要可持续发展

    刘巽达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3 版)

        据媒体报道,随着奥运参观热度的继续下降,曾经游客熙熙攘攘的水立方,即便赛后运营努力“创造性地市场化”,但巨大的维保费用还是给经营者带来空前压力,预计2011年亏损将超千万元。而亏本的现状将持续多久,也难以预料。

        笔者相信,看到这则新闻的读者容易和我一样“浮想联翩”:在奥运会或者世博会场馆之外,那些不可搬走的“文化硬件”,在其他省市是否也同样存在?是否也同样遇到后续维护等难题?

        对一个泱泱大国而言,建造几座标志性的“文化硬件”绝不为过。“鸟巢”、“水立方”或者世博中国馆的矗立,不但具有视觉功能,也具有精神意义。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硬件”建设,对提升地方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能不能在建设初期,甚至是“前期筹划”时期,就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局,未雨绸缪地筹划好“巨大投入”后的回报,这就考验决策者的判断能力。无论未来的用途是民生与公益,或是商业与市场,都必须提前考量维保的成本。倘是前者,须充分考虑政府财政有无能力长期维持,使其不至于变成“鸡肋”;倘是后者,更需专业化的市场运营能力,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能耗、维保、折旧、销售、管理、财务、业务等成本计算,应在立项前就充分预计。

        对待“文化硬件”建设,是基于简单的“政绩思维”还是周详的“科学思维”,是检验“可持续”的一杆标尺。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得到改善,可当地政府不顾财力,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文化吸纳力,就投入巨资,打造形象工程,将“文化硬件”建造得美轮美奂。然而,一个“节日”过后,或者一届政府卸任,此“形象工程”便被风吹雨打日渐凋零。这样的教训,所在多有。

        如果承揽一项含金量很高的国际赛会,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尤其是能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公众当然会皆大欢喜。但是如果由于我们“能力不足”,弄得虎头蛇尾,那就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不可持续”的思维误区,不只表现在建筑硬件上,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是继续形象思维和形象工程,还是拓新人本思维?考验着政府领导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有时候,问题表现在“硬件”上,而根子却在“软件”上,所谓“软件”,其实就是影响到最终决策的科学发展理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