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公民道德之歌20

    尉永香家的遗体捐献志愿者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4 版)

        63岁的尉永香看不见了。但前不久,当她接过工作人员送来的《遗体捐献纪念证》时,她的双眼还是闪闪一亮:“真好,几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至此,尉永香同她的母亲、儿子一起,一家三代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前来送证书的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的工作人员将证书上的题词念给老人听。听着题词,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意。

        8年前,从工厂退休不久的尉永香发现自己视力下降,视线一天天模糊。起初还以为是普通的老花眼,但医生的诊断让她绝望了,视神经萎缩。随着病情加重,尉永香彻底失明了。看着女儿突然陷入黑暗,尉永香年过80的母亲周陆英的心里更是难受。

        一次看电视时,周阿婆无意中看到一则捐献眼角膜治愈眼疾的报道,她心头一喜,立马对家人说出想用自己的眼角膜治愈女儿眼疾的想法。可到了医院才得知,尉永香的失明,移植眼角膜起不了作用,更何况老人的眼角膜也已经老化。

        虽然事情未成,但这件事却深深影响了这个家庭,母亲的爱和勇气,让尉永香变得坚强起来。她摸索着重新学习家务,洗衣、冲水,直到再次为家人端上了可口的饭菜。她感到自己“又有用”了。她还生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想法:“如果我眼睛还好,我要去社区里为别人做点好事,现在有心无力,那我就换种方式,一样为社会作些贡献。人老了,眼角膜捐不成,那我就捐献遗体。”

        尉永香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周阿婆也要求跟女儿一样捐献遗体。儿子杨伟琦的想法也从支持转变为主动加入,他不仅与母亲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还额外办理了角膜捐献手续。这个36岁的年轻人坦言:“看过母亲为失明而遭受的痛苦,格外想帮助像她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尉永香更加积极地过着每一天。她说:“让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去为更多的生命服务,成为一个个新的‘我’,生命由此得到了延续,那才是生命的意义。”(本报记者 颜维琦 本报通讯员 居 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