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家书屋遍布我国乡间大地,农民读书难的历史得到根本性改变。在政府建设农家书屋的同时,一些热心人士纷纷自建各类爱心书屋,为改善农民阅读贡献心智。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办公室高度评价这一行为,呼吁各界人士对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农民的阅读给予关注,给予积极的支持。
政府投资兴建的农家书屋工程,惠及亿万农民。在星罗棋布的农家书屋中,社会各界人士自办的书屋,散落其间。宁夏的“田野书舍”、山西老农的“文化大院”、江西的“农民书屋”、山东的“农家书屋”、河南的“爱心书屋”、湖北退休教师的“自办书屋”、湖南农家女的“乡村图书馆”、海南的“农村图书室”……自办书屋红红火火的兴起,成为我国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家书屋”:办在家门口
金兴安,一位从蒋集乡走出来的作家,安徽出版集团的高级编辑。在结集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龙腾江淮》等多部作品之后,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藏书、稿费和奖金,为家乡办了一个“作家书屋”。
金兴安的家乡蒋集乡在安徽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处,是安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的重点乡镇,全乡近4万人口。这些年,蒋集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乡依然没有一家书店和文化娱乐设施。没有谁比金兴安更能体会文化生活的匮乏对家乡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书屋办起来了。农业、教育等各类图书有4万多册,农业科技光盘有200多张。想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多半不识字,金兴安专门为书屋准备了画册和科技光盘。5年中,3万多人次在书屋借过书,看过报刊和农业科技光盘。金巷村的金其如是个养猪专业户,常来书屋看书,在书本指导下,他养的猪从3年前的十几头发展到今天的300多头。
“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收获不小。”西庄村村民熊传运抱着借来的《池塘养鱼技术300问》、《安徽油菜》等几本农村实用技术书籍笑的合不拢嘴:“这是致富的宝库!”
“美丽书屋”:书香满乡村
24岁的李美丽成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在张家口市宣化县东甘庄村小学支教。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美丽知道愚昧像条绳索,束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着教师,她又想到办书屋,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她说服了父母,腾出三间南房。为了筹措办书屋的资金,李美丽兼职做了三份家教,用这些钱买了600多册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
2008年1月18日,“美丽书屋”向村民开放了。养牛专业户薛新梅家里的牛生了小病,再不用到20里以外去请兽医了,照着书当起了兽医。一年下来,医药费节约了8000多元。生猪养殖户李明斌,按着书上教的法子,改变了饲养方法,提高了生猪出肉率。
看到农忙时乡亲们顾不上来书屋,李美丽的“美丽时间”开始了第一次播音,将一条条优农惠农政策,一条条重要新闻,送到了村民耳边。
“老党员书屋”:八旬老太办
“这个小书屋,不仅解决了我们看书难的问题,而且让我们茶余饭后、农闲时节有了去处,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街边的“老党员书屋”里,一位谢姓村民边翻阅生猪饲养书籍边说。
书屋的创办人是一个有着48年党龄、没进过一天学堂门的近八旬的农村老太伍松英。看着生活好起来的乡亲们文化生活却仍不如意,伍松英萌发了办书屋的念头。
老人给书屋想好了名字:“老党员书屋”,自己1963年入党,是个老党员了。老人拿出了自己的积蓄,那是孩子们孝敬的,又四处去捡废品换了些钱,再向人借了些,凑了两万多元,让儿子帮忙去买回了书和书柜。
一年后,2009年的11月28日,书屋在她自家的堂屋里办起来了。100平方米的书屋里,摆放着书籍近5000册,涵盖农业、文学、医学、生活常识、政策法规等领域。烤烟栽培技术、蜜蜂养殖技术等内容的光盘一应俱全,有200多盘。
“书屋开办后,乡亲们还给我写感谢信,我也高兴,就更得把书屋办好。”老人对记者说。目前,书屋已经有了两万多册书。
“伍婆婆辛苦着呐,我们看完书走了,第二天来时书又摆得整整齐齐了。”“我在老人家这里看书,学习生猪养殖技术,现在一年收入也近20万元了。”村民们七嘴八舌,说着伍松英的好,说着读书的好。(本报记者 李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