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文化强市百城行(23)

    烟台驶上“文化高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9日 04版)
    烟台文化中心 初阳摄
    音乐舞蹈精品晚会 资料照片

        ■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 文化强市建设当需惠民利民、全民共享。

        ■烟台市市长王良: 文化是“城市软实力”,也是硬实力。

     主持人语

        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奏出烟台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滋养着港城的百万儿女。文化快速发展,不仅激活了烟台深厚的历史积淀、恢宏的都市气度,也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创新、拼搏、协作、包容”的烟台精神以及追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烟台品质。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硬措施”打造起一条普惠民生的“文化高铁”和“文化动车组”。

     “经济适用票”背后的文化共享

        时值冬日,虽说烟台连日来飘着雪花,可是寒冬丝毫没有影响“阳春白雪”的独特魅力。9日晚,由杭州爱乐乐团演出的“欧洲风情专场音乐会”在烟台大剧院奏响,为烟台市民献上了一场充满欧洲风情的饕餮音乐盛宴。

        类似“欧洲风情专场音乐会”的高水准演出,在烟台大剧院平均每周演出两场。演出阵容强大,演出设施一流,在一般人看来,如此高水平的“视听盛宴”一定价格不菲。其实不然,烟台市民只需要购买不超过280元的“经济适用票”,即可入场欣赏节目。

        “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国际水准的视听盛宴,犹如坐上了‘文化高铁’,而且买的是‘经济适用票’,只花了200元。”音乐会后,烟台乐迷杨祥光兴奋地说。专程来烟台观赏演唱会的福建小伙儿陈光禁不住说:“你们烟台人真是有福!”

        “文化高铁”、“经济适用票”等新鲜名词出台的背后,实质上就是政府掏腰包补贴市民看演出,是文化均等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中心的载体服务功能,烟台成立大剧院监管办,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进行院线运营,每年拨款1500万元予以补贴,院线演出降低票价,推出最高不超过680元、均价不超过280元的“经济适用票”,使市民不出家门就能以“低票价”欣赏到保利院线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其他城市推出的国内外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同时,大剧院每年推出不少于20场的公益演出,免费面向广大市民、青少年和农民工等。

        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了烟台文化中心的成功实践,为打造“文化烟台”,烟台市高起点抓好市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投巨资兴建滨海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美术博物馆、画院新馆等一流的文化设施。在过去的5年里,烟台文化建设已累计投入60多亿元。

    “阳春白雪”与“民俗精品”相得益彰

        戴上花镜,翻开曲谱,拿起琴锤,试了几下音之后,烟台市牟平区农民曲鹅芝便在他的老扬琴上弹奏起来,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顿时充满了吕剧选段《张大娘淘米》的旋律。

        烟台市扶持农民自创文化作品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庄户剧团”在烟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民俗精品走进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12月5日晚,在烟台莱山区东沟村的文化大院里,热闹非凡。40多位农民享受着欢快、奔放、充满乡土气息的文体活动,众多文化元素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这是烟台发展文化的最终落脚点。烟台市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和阵地,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全市专业剧团每年下乡演出24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达到7万多场。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在烟台市城乡成立了文艺表演队、庄户剧团、票友俱乐部、书画社、健身队、秧歌队等文化团队5000多支。

        “大剧院里的斯坦威钢琴音色华美,庄户剧团的演出淳朴热情,这两种文化建设都要有,但不能隔绝。”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延林不忘“庄户剧团”。他表示,烟台市一直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着力强化均等性,“让看大秧歌的人在想听斯坦威的时候,在政府的补贴下也享有听斯坦威的权利。”

     文化事业产业“两手抓”

        “莱州草辫技艺”是莱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三个项目之一,与张裕葡萄酒一起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一传统工艺要想发扬光大,不能只研究技术,更要研究市场。”草辫技艺山东省级传承人杨玉兴接受采访时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研究市场。依托传统草编工艺,莱州自筹资金成立了300多家草艺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0万余人,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其中莱州工艺品集团公司开发出了20多个门类、上万个花色品种,拥有专利23项,成为“中国最大的草制工艺品出口基地”。

        烟台拥有胶东剪纸、烟台绒绣、海阳大秧歌、莱州草编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彰显了烟台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也在促进烟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烟台市一方面保护着这些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在极力使文化延展成产业,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是烟台市发展事业培育产业、繁荣事业收获产业打造的一块“金字招牌”。烟台市举办了八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策划推介文化项目1650个,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益文化的路子。

     专家点评

        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傅志明:

        加快文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实力的重要尺度。2009年10月,烟台文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传播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加快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方面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近年来,烟台把文化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未来,烟台文化发展的前途不可限量。

     文化产业亮点

        ■2009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剥离部分经营性资产成立了华夏传媒有限公司,实现“宣传经营两分开”。

        ■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建成1处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6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烟台五彩文化广场、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移动多媒体联播系统等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

        数字链接

        ■2007年至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78.06亿元增加到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

        ■目前烟台市拥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6470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3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总资产超过300亿元,其中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7个。

        ■烟台动漫基地具备每年1万分钟的动漫制作能力。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播出时长分别达到1800分钟和6000分钟。

        ■201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投资272.40亿元,同比增长21.7%,高于全市同期总投资增幅3个百分点。

        文化大事记

        ■2003年起,推出“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两大文化品牌。

        ■2005年,烟台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2009年,烟台市文化中心落成,继续保持“全国文化模范市”称号。

        ■2011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向全国推广烟台做法和经验。

        ■2011年12月,烟台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杨松涛 刘新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