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人才论坛

    实践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

    作者:朱有志 周湘智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8日 15版)

        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主题报告提出科学人才观的十大理念,这是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理念的又一重要创新。落实其中“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这一理念,就是要在人才的识别、储备、培养、选拔、激励、任用等环节确立实践标准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以下五大人才发现机制。 

        1.以实际业绩为主导的评价机制

        要在坚持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建立以业绩为核心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发现机制,切实让“业绩本位”的理念入脑、入心、入言、入行。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评价标准,切实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评价,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去衡量,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权重。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重要人才,从而真正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

        2.以实践打磨为主法的培养锻炼机制

        “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要确立侧重实践锻炼的培养观,打破“坐而论道”的干部培训模式,把实践作为锻炼、提高人才的重要战场,让人才到风浪中接受锻炼,在逆境中奋进成才。要加强跟踪考察,并根据人才的实际表现,适时调整其环境和岗位,让人才在多个岗位得到锻炼,弥补能力缺陷,尽快由专才变为通才,由素质单一型人才变为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全方位的锻炼,让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切实增强培养锻炼的实效。

        3.以实干英雄为主角的选拔任用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本位”意识,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对那些在实践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扑得下身、受得了苦、抬得起头的实干型人才,对那些在决策领导岗位上多谋善断、荐贤任能、德才兼备、敢创善管的管理型人才,对那些精于专业、勤于实践、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的技术型人才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先用一步。要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格局,坚决按发展论英雄、以公认定取舍、凭实绩用干部。坚持以能力为依据,不以学历论高低;坚持以贡献为坐标,不以职称论短长;坚持以发展为导向,不以资历论英雄,更加凸显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实践价值,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在人才的具体使用上,做到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不以偏概全,对那些品德好、能力强、潜力大、有实绩的人才,哪怕阅历浅一些、年纪轻一些,也应敢于往前排、压担子。对于那些才能卓越但个性独特的人也要大胆重用,放手使用,努力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4.以实用人才为主轴的激励保障机制

        要遵循实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善于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使他们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获得社会承认的荣誉感。要建设人才广聚博纳的“开放港”、合理流动的“自由港”和成就事业的“创业港”,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真正做到关心实用型人才、爱护实用型人才、理解实用型人才、信赖实用型人才,用好实用型人才,使用人单位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乐土。

        5.以实事求是为主线的平衡兼容机制

        要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实践理性人才观的内涵,实践中要注重做好统筹协调与平衡兼容,克服两个方面的对立。一是不能与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要求对立起来。实践理性人才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用人观念,强调不拘一格、广纳群贤,但实施中必须防止简单地把人才使用与讲学历、讲职称、讲资历割裂开来。学历、职称、资历是反映一个人知识水平、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不能把“实践本位”、“以用为本”简单地理解为不要学历、不要职称、不要资历。二是不能与培养、引进、重用理论人才对立起来。科学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自洽性、智能性,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规范作用、引领作用。理论人才具有较强的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将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的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极为重要的力量,同样也是实践急需的人才,二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实践理性人才观题中的应有之义。要努力使理论人才与实践人才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