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技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不渝的政治主张。新中国建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创造发展奇迹,积累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如何领导科技事业的重要经验,对于今天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技领导体制。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面临革命性的变革,能否领导“向科学进军”、进行“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从领导革命转为领导建设的共产党面临的最大考验。毛泽东尖锐地提出:不能领导向自然界作斗争的政党,就应该灭亡。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加强政治领导,保证科技的正确方向,保证利用科技来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改进科技领导,关键在于加强学术领导。这就是建立学部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专家负责制度,依靠优秀专家,按照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领导科技工作。再次,改善科研条件,搞好科研的后勤保障。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重点是做好科技后勤保障,即发展辅助科技所必需的事业,让科技人员安心钻研,使科技工作顺利开展。政治领导、学术领导和行政领导“三位一体”构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基本方式。
学习科技知识“外行变内行”,推进党的科技思想的理论创新。毛泽东要求领导干部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能安于外行,要使自己由“外行变内行”,做好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带头掌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从知识论、工具论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上全面把握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基本形式;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高度,分析科学发展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对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抽象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有极其精辟的见解。毛泽东提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新中国科技总任务,新中国科技“进入钻原子能”的历史新时期,“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
制定符合实际的科技方针,为新中国科技工作提供政策保障。抓方针,是毛泽东领导科技工作的重要方法。毛泽东确定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要求科技工作者树立科学研究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使科研工作切实服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指出中国科技的发展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不依赖外援”为原则,同时,努力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先进科技,依靠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赶超。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方针,强调国际合作是中国科技跨越的起点,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科技强大的立足点。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遵循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体现科技民主原则的长期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学术观点的争论与哲学思想的分歧等问题,是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毛泽东确立的三大科技方针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总政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施科技赶超战略。实施科技赶超是世界经济后发国家跨越发展的普遍做法。毛泽东认为,新中国科技基础薄弱,要打破别的国家发展科技的常规,用赶超的办法,用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科技先进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的社会政治基础,能够全国一盘棋,实现全国大协作,集中科技资源,攻克科技难关,攀登科技高峰。“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正是赶超战略思想正确指导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好事的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关于科技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战略保障等精辟思想,以及领导制定和实施科技战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来源。
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宏大的无产阶级科技队伍。新中国建立初期,科技人才奇缺,培养科技人才,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科技队伍,是科技发展十分急迫的任务。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立的。”无产阶级的科技专家应当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愿意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又红又专”。无产阶级科技队伍不仅有数量宏大的要求,而且有种类齐全的需求,既要有杰出的科学家、又要有能够掌握新技术的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注意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部分力量的合理比例。毛泽东认为,创造新思想、新学派的都是青年人,优秀的青年人才要重点培养、放手使用。毛泽东科技人才战略的实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培养了庞大的科技队伍。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科技思想研究”负责人、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