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点亮特殊孩子的心灵光芒

    ——来自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自办电视台的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06版)

        这是一家特殊的校园电视台,它的观众是700名聋哑儿童、盲童和智障儿童。7名教师为了这群特殊观众,孜孜不倦地工作,用他们的热情与心血点亮特殊儿童的心灵光芒。

        去年,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了20多万元,办起了浙江省首家特教学校校园电视台,并取名为“星光电视台”。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原本一月一期的电视节目,目前已改为两周一期。

        “星光”在三年前点亮

        三年前,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搬入新落成的校园。有老师提议,能否创办一个校园电视台,所有的节目,有音视频、有字幕、有手语,让盲童、聋哑、智障的孩子都能懂。这一提议,让学校一批年轻教师热血沸腾。7位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年轻老师,放弃午休、推迟下班,讨论台名台标,确定节目架构,招录记者、主持。去年11月,“星光电视台”正式进入筹办阶段。

        因为参与节目录制的小主持人都是心智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所以与传统的电视台录节目相比,“星光电视台”节目制作难度非常大。7名老师组成的制作团队想了各种办法:将文稿译成盲文让启明部的盲人学生读稿并录音;而聋哑的启音部学生,主要是让他们比划手语;对于启智部的智障学生,则是教他们顺利读稿,再通过对口型录像,几名老师一起探讨将零散的节目剪辑成型。

        三名教师还放弃暑假休息,到当地电视台学习摄像和制作节目技术。经过3个月的筹办,2011年1月17日,星光电视台正式开播,第一期共播出了新闻大巴士、专题《足迹》和综艺娱乐三大栏目,共计42分钟。

        15分钟节目录了三晚上

        “同学们,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看看……”“停,梦思,你眼神有点飘,要看我这的镜头。”学校宣传栏前,新一期新闻节目的主持串词正在紧张录制中。对话的是摄像曾友锋和小主持启明部五年级学生焦梦思。一旁站着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兼电视台“台长”张瑄璋,拿着一本用特大字体打印的文稿在对词。焦梦思花了一个周末背下来的文稿已被翻得有些破旧,只有5分钟的串词,用特大字体打印出来,却是厚厚一沓。

        半个小时后,5分钟的串词录完了。这样的效率,专业电视台会嫌慢,但对于一群非专业人士来说,却是操练了半年多的成果。“刚开始做节目那会儿,录这样5分钟的串词,常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张瑄璋说。  

        令张瑄璋记忆最深的,要数做第一期节目时的情景:15分钟的画外音,居然录制了整整3个晚上。当时正值春寒,播音员是启明部的学生,需要摸着盲文念文稿。没有暖气的工作室里,小播音员冰冷的手变得不敏感,时常停顿或者漏字,无数次地重来,到了第三个晚上,才将那篇播音稿录完。

        “校园之星”树立孩子信心

        9月份以来,星光电视台推出了“校园之星电视大赛”。这个节目有点像央视的“星光大道”:先由老师推荐或自荐,在电视镜头前展示;“海选”后进入复赛,由大家投票决定优胜。

        第一期节目中,启明部双目失明的学生邵磊,在镜头前快速转动一个魔方。一分钟时间,一个凌乱的魔方快速完成了六面还原。第二期节目是一群智障孩子组成的非洲鼓小组表演。咚咚、咚咚咚,十来个孩子在镜头前尽情拍出一阵阵干净利落的节奏,他们摇晃着脑袋、面带微笑,投入的姿态令人动容。

        “你想像我们一样闪亮么?你想像我们一样成为校园之星么?那就快来‘校园之星电视大赛’吧!”每次节目片尾,每个参与表演的孩子都会对着镜头,向他们的同伴发出这样的召唤。

        老师们说,当他们扛着摄像机走在校园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在镜头前展示自己,不再躲着镜头了。启音部的学生还爆料,他们班把每天喝完的牛奶塑料瓶积攒下来,卖掉后资助班里贫困同学。新闻播出后,其他班的学生也都纷纷效仿。

        温州市特殊学校校长李科说:“电视台开播近一年,已有200多名学生参与过节目录制。对于这些孩子,上天已经剥夺了太多阳光,希望我们的校园电视台,能点亮他们心灵的光芒。”(本报记者 陆 健  本报通讯员 郑海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