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优秀农牧业科技工作者风采④

    破解世界棉花种植难题的人

    ——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优秀科技特派员阎洪山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10版)

        北纬46°以北,在种植领域属于早熟棉区,受气候和土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这里种棉花,单产低,发展缓慢。

        但有一个人却偏偏不信邪,不仅让这里成为棉花的丰产区,还带领职工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并破解了棉花种植领域的世界难题。

        他就是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阎洪山。

        2004年初春,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在阎洪山肩上——新疆农垦科学院委派他到我国最高纬度棉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4团负责科技扶贫及服务工作。

        兵团农十师184团地处北纬46°以北,属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小、单产水平低,团场经济发展缓慢。阎洪山带领科技服务组首先对团场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再坐下来与团领导认真研究、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了以膜上点播技术的推广为突破口,以提升植棉技术水平科技服务的具体目标。

        3月的天气,春寒料峭,田野里的积雪刚刚开始融化。为保证膜上点播技术的顺利实施及作业效果,阎洪山奔波在各个基层连队,亲自指导整地作业,提出播种机适应性技改方案。播种期间,他亲自带领团技术人员调试播种机具,手把手地将播种机调整使用技术传授给职工。

        春天的经历,让职工在秋天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丰收。凡是应用膜上点播技术的示范田,棉花产量均达全团最高产量。这一下子让职工看到了增产增收的好处,膜上点播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由2004年服务初期的不足100亩发展到如今的10万余亩,并在油葵、打瓜、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种植中推广应用,为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4团土质膨润土含量较高,板结严重,是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又一因素。阎洪山发现这一问题后,不断琢磨,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技术措施,为膜上点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实现184团棉花生产的跨越式发展,阎洪山及科技服务组的同志们将现代农业新技术集成组装,先后推广应用了棉花精量播种、超宽膜、双覆膜、膜下滴灌、平衡施肥、机采棉、化学综合调控等先进实用技术。仅3年时间,一个新棉区在我国最高纬度地域崛起,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万余亩,植棉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籽棉平均单产从2003年的200公斤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315公斤,总产达到34000吨,创高纬度棉区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

        阎洪山常说,我只是一个科技特派员,总有一天要离开团场的,今后主要的工作还是要靠当地的职工自己干,所以我从来的那天起,就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团场科技人才上。他利用每年冬季时间的“科技之冬”,对当地的技术人员及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在生产季节组织技术研讨会、生产现场会等开展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吴存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