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哲学的贫困》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姜海波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7日 11版)
    马克思收藏的《哲学的贫困》1847年版封面

        《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以下简称“《哲学的贫困》”)是卡尔·马克思于1847年7月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公开出版的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第一次公开阐发。马克思晚年曾对该版进行了大量修订,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再版。因而,回顾《哲学的贫困》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目前面临的文献学问题,对于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当属有益。

        1903年3月,戊戌维新派开办的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作者是日本人福井准造,这是近代中国较为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部译著。书中有“加陆马陆科斯(即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一章,这里简要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与活动,其中提到了《哲学的贫困》(当时译作《自哲理上所见之贫困》)的写作过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汉语知道这部著作。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号”专辑中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这一长篇论文。李大钊在文中不仅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而且还通过日本学者河上肇的译文,集中展现了马克思表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著作,并且直接引用了《哲学的贫困》中“手推磨”和“蒸汽磨”那段经典论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该书的内容,这也是该书内容第一次被译为汉语。另一位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陈独秀于1922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104周年之际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两大精神》的一篇短文,陈独秀在文章中谈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虽然没有专书,但是他所著的《经济学批判》、《共产党宣言》、《哲学之贫困》三种书里都曾说明过这项道理”。1921年9月1日,李达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登载了《人民出版社通告》,公布了该社当年的出版计划,准备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包括《哲学之贫困》。这一出版计划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实施。1928年上海《思想》月刊第2、3期上发表了李铁声翻译的《〈哲学底贫困〉底拔萃》,这里节译的是该书的哲学内容的片断。1929年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杜竹君翻译的《哲学之贫困》。上海亚东图书馆于1930年4月出版了由程始仁编译的《辩证法经典》,该书摘译了《哲学的贫困》等八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1930年8月,上海山城书店出版了巴克编译的《社会主义底基础》一书,这是一本文摘性专题集,由《哲学的贫困》等30余篇著述节译组成。1932年北平东亚书局出版了许德珩翻译的《哲学之贫乏》,这是一个更为完善的译本。由此可见,不仅我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戊戌维新派,大革命失败后的国统区,都在译介《哲学的贫困》。这一事实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选择。

        1942至1944年期间,何思敬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在延安中央党校完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翻译工作,由于抗战后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流动性大,这一版直到1949年才由解放社出版,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重印,1953年11月,第2版第3次印刷时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72年7月为第2版第7次印刷。自1956年起,中央编译局开始陆续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并在第4卷中收录了《哲学的贫困》全文,出版发表于1958年8月。1961年11月,人民出版社发行了未署译者名的单行本,这一版的正文和注释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的译文,恩格斯写的两篇序言是由徐坚新译的,附录中的四篇译文分别采用已出版的马克思著作。1965年9月,该版进行了第11次印刷。另外,1964年10月,该版还刊行了一种16开大字本,分三册平装。自1965年起,中央编译局开始编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套书于1972年5月出版,其中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中的部分内容。这段时间,人民出版社还根据中央编译局的译文出版了几种《哲学的贫困》的单行本。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6月出版发行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2009年12月,人民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这些文集中都节选了《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点。

        l983年,正是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的时候,收藏在日本的《哲学的贫困》一书法文原版修改本公开影印出版了。这部《哲学的贫困》是1847年的初版,曾经是马克思在伦敦时期自用的藏书,在他去世后,经过恩格斯再转存到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内文库”中保存,1921年以后“不知下落”,田中菊次在1950年前后,在东北大学经济学部任助教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栉田民藏文库”中无意间发现这版《哲学的贫困》,后经过他的细致研究,发现这本《哲学的贫困》就是马克思的法文原版修改本。这本书中有很多处马克思的亲笔批注和勾划,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文献。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加的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初版上的错排字和词汇的订正,共有9处。二是关于重要内容上的修订和改善。如:将“劳动”的买卖改为“劳动力”的买卖这样更加严密的措词;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表现和措词方面的订正,对交换价值的波动所作的修改和删除;对李嘉图的地租论所作的订正、删除和修改,关于利润率的修改和删除,等等。三是关于在修订时应予以探讨之处划的记号、旁线和横线。划及全书的各式各样的记号、旁线和横线共200多处。后期的马克思所考虑的重点通过这些记号、旁线和横线显示出来。

        这个“自用修改版”为研究后期马克思考虑如何修改其初期著作《哲学的贫困》提供了唯一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在这每个记号、旁线和横线里,在每一个修订的字里行间,早期的马克思和撰写《资本论》以后的马克思以重叠摄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问题是非常深刻的,也是很微妙的。

        《哲学的贫困》是青年马克思汇通哲学和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后来的修改过程中,马克思将重点放在经济学部分而非哲学,并利用新获得的实证材料重新分析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本人在此亲身“示范”,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哲学方法就沉淀在这些修订的词句中,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需要认真体会和把握的理论维度。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