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reen Chemistry》发表了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重点学科2009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武元的一篇科研论文。如果在其他重点大学,它或许微不足道,可对于迈入国家“211工程”不久的海南大学其意义却是深远的。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的话说:“这是从我校大学生创新院走出去的首篇论文,它是我校多措并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果。”自2008年,海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寻着一条个性化办学轨道在前进着。
冬季无寒假,推出小学期。从2008年起,海南大学将寒假变为小学期,聘请国内外重点大学、知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海南为学生“补充营养”。3年来,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美国、英国等30多所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的50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教授为数学院的学生讲授《google搜索与数学》,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威博士为研究生讲授《新药研发进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沈平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光纤通信概论》,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博士生导师马纪新教授为研究生讲授《计算机前沿技术》等,使海岛的学生能享受到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新专业上马,科研团队崛起。海南大学“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始终紧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前沿,瞄准事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调整和凝炼学科方向,培植科研创新团队。先后围绕热带农业、热带植物资源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材料科学与化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检索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特区法制与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设立了新专业,组建了多支科研团队。同时学校还先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作成立了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使教学科研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多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海南大学大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大学生创新院,每年拿出10万元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设大学生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团队,组建10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和社团活动的情况列入学期考核项目之中。
设文理科实验班,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海南大学从2008年起,每年从入学的新生中选拔文、理科优秀学生约30人,组成文理科实验班。实验班实行导师制,由学术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海南大学科学制定实验班培养方案,规范实验班授课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对实验班学生的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坚持高标准,鼓励冒尖,实行淘汰制,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及德智体综合考评筛选,不合格学生将被转出实验班。
搭台子鼓励教师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从2008年起,海南大学按每年人均每位教师1万元的额度设立科研基金,每年安排100多个科研项目供教师申报,鼓励教师全方位、有特色地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学校还与海口市政府联合建立了知识产权站,为教师开展研究和发明创造良好的条件。
海外学习培训,暑期带薪实习。从2008年起,海南大学开辟了国外16所著名大学的学习培训渠道,定期将学生输送到国外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和高技能专业培训,参加学习培训的学生免交学费、生活费,其学习培训成绩转入本校学期末总成绩之中。从2009年起,海南大学开始实行暑期海外带薪实习制。暑期海外带薪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管理,大学生将分期分批地被派往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西兰希尔顿酒店等七家与海南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的学校和专业机构。
据了解,自从海南大学上升为国家“211重点工程”,海南省委省政府每年追加1亿元财政资金,专门用于海南大学个性化建设。(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本报通讯员 张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