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天宫”“神舟”交会对接群英谱⑧

    十年艰辛铸传奇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激光雷达研究团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06版)

        “‘进入400米驻停’、‘进入140米驻停’……这时,透过神舟八号上的摄像头,我们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看到的‘天宫’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能看到它上面安装的‘合作目标’,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悬到了嗓子眼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光电与雷达系统事业部的何铮进这样回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前自己的紧张心情。

        他所说的“合作目标”,是我国载人航天系统首次使用的激光雷达测量配套设备——激光雷达安在神舟八号运输飞船上,“合作目标”安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在交会对接的接近段和靠拢段,用来完成对目标飞行器的搜索、捕获、跟踪测量。“形象一点说,激光雷达就像一双长在神舟八号飞船上的眼睛,能够精确发现和引导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

        十年攻关

        “激光雷达不仅是本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新设备之一,而且也是国内激光雷达在空间环境的首次应用。在此次任务中,测量参数多、精度高、动态范围大、体积功耗严格受限,这对二十七所来说,既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又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二十七所所长薛海中说。

        迎难而上的中国电科二十七所,是我国国防工业建设的一支劲旅——成立于1967年的二十七所,先后参与过“两弹一星”、国产预警机工程、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为此次交会对接的激光雷达,科研人员更是从2001年开始,经历了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收集和掌握了数百万个激光雷达数据,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过程中,其技术指标填补国内空白,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激光雷达所有试验都在地面上进行,受大气衰减影响,作用距离无法达到太空中的数值。因此,必须开展天地差异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专题验证试验。为了获得较为接近太空环境的远距离测试数据,二十七所科研人员转战大江南北,分别在内蒙古阿拉善、青海同德、甘肃酒泉、云南丽江等地区开展外场试验。十年间,他们横跨6个省市,行程10万余公里。

        几多艰辛

        “不是在试验室,就是在出差的路上。”这是十年来,参与研制人员的共同经历。

        “茫茫戈壁滩,为了获取最佳试验数据,要避开大气湍流复杂的时段。凌晨4点起床开始准备,晚上10点多才能结束。每天都要在路上奔波四次100余公里,无论是早饭还是晚饭,都只能吃着凉面包,就着凉水,伴着风沙草草解决……”

        “青海同德县城海拔3300多米,我们走路都气喘吁吁。为了获得更加接近太空环境的测试数据,雷达车停靠在海拔3900多米的阿毛垭口,合作目标要放置到海拔4100多米的无名山头上,大家要背几十公斤的设备爬到车辆到达不了的山顶上。高原上天气变幻无常,刚刚还是烈日高照,转瞬间雷雨冰雹就呼啸而至。为了保护设备,大家时刻准备着在设备上山试验和设备撤退下山之间进行角色切换。就是这样,大家都积极主动要求上山,把困难艰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安全留给队友……”这些是试验队员们记录下的亲身经历。

        由于激光雷达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而针对激光雷达的测试系统,尤其是动态综合测试系统,国内几乎是空白。二十七所科研人员不仅要完成激光雷达主体研发任务,还必须建立专属激光雷达的测试系统。为此,他们成功地研发了车载双移动差分GPS测试标校系统和多自由度轨道运动控制系统等动态综合指标测试系统,为我国激光雷达测试系统的未来发展和测试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一套适合激光雷达航天规范的技术流程和工艺规范。

        情牵梦系

        二十七所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团队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久经磨砺、精诚团结的队伍。

        “一个人可以平凡一辈子,但是有那么一刻能看到自己亲手研制的设备在太空翱翔,所有付出都值得。激光雷达团队将在未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二十七所激光雷达室主任、交会对接激光雷达项目负责人董光焰说。他在课题组遭遇挫折、士气低落的困难情况下,临危受命,在2011年春节加班进行的某项技术归零过程中,6天6夜只休息了不足20小时,硬是用一股子拼劲儿找出了症结所在,完成了归零……这样的“拼命三郎”故事,在研制团队中还有很多很多。

        “交会对接成功后,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心情还是不能平静下来,脑海里不停闪现着我们课题组近十年的点点滴滴——2002年关键技术攻关,2004年原理样机的成功演示,2005年课题正式确立,2006年总体桌面联试,2007年总体更换,2008年阿拉善实验,2009年联合校飞,2010年鉴定件交付……十年可以改变很多人和物,但我们的目标始终未变。十年中,我们课题组经受了各种困难的考验,却变得更加强大……”屈恒阔说。这位今年刚刚为父亲的副总工程师,在儿子出生不到三天就出差了,一个月都没有回家。2011年“十一”长假,他刚刚把妻儿从安阳接到郑州,还没下车,就接到要求他在24小时内赶到基地报到的命令。眼泪流在屈恒阔的脸上,也实实在在流在妻子的心里,在属于自己的小家里坐了不到两个小时,母子俩又登上了北去的火车……这样“无情”的有情人,在研制团队中还有很多很多。

        “激光雷达与我们朝夕相处了几年时间。它在我们心中不再是一台设备,而是一个朋友。现在同事们谈起它,就像是在谈论阔别已久的好友,更像是在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二十七所光电与雷达系统事业部激光雷达室李丽的一番话道出了科研人员深藏在内心的情感,“激光雷达,倾注了二十七所几代人的心血,满载全体参研人员的希望,终于遨游太空,在渺渺九天尽情挥洒,轻迈华美舞步。曾以为沉寂的心早已不再兴奋,却发现真正的付出迎来收获,仍会激动不已。”(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