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新疆策勒县达玛沟区域的沙漠里,埋藏着许多宝贝。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是西方探险者眼中的圣地。如今这里的文物被盗现象依然严重。而当地文体局官员表示:“县文体局一年的工作经费仅5000元,根本无力支付看护人员的工资。”此消息一出,让人大跌眼镜。
莲花底座残片、佛像手指、花鸟图案碎片……被随地丢弃在策勒县沙漠中的文物碎片,控诉着盗掘者的恶行。我们看到的是,疯狂的盗掘者旁若无人地驾着越野车、举着海事卫星电话、领着挖掘机进入遗址区,盗取国家珍宝、损毁历史文物,这怎能不叫人愤慨、心痛和遗憾?面对文物大量被盗的事实,当地官员罗列出诸如管理人员少、资金严重匮乏、大漠环境制约等理由来推脱责任,但这些不足以让人们信服和接受,不能够掩盖其失职的事实。
试想,对一个相当于30万个足球场大的遗址区,一个埋藏着难以计数的佛像、壁画、古籍等珍贵文物的区域,只派四五名管理员看护,每年工作经费只拨5000元,这合理吗?难道当地政府不知道遗址区文物的价值?显然不是。此前当地公开展览过该区域出土的一副千手观音壁画,当时就有日本参观团意欲以1亿元人民币购买。至于说财政承受力所限就更是荒唐。数据显示,2010年该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861万元。说白了,缺钱并非文物保护不力的真实原因。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才是问题的本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文物保护淡漠意识当下十分“流行”。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官员眼里,花在文物保护上的钱摸不着、看不见,不如盖个大楼、建个标志性建筑、搞场大型庆典来得“实在”;一些官员视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无底洞”,能不给就尽量不给,能少给就尽量少给;在一些地方,文物成了政绩的道具,哪里需要搬到哪里去,谈到保护文物的时候非常激动,做起来却一动也不动;在另一些地方,遗址区甚至成了盗掘者畅快淋漓地财富搬运场。与之相伴随的是,全国每年定性的文物犯罪案件就高达数千起,且发案率呈上升趋势。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早在晚唐时期,诗人杜牧就说到了文物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今天的人们怎么还能如此无视文物保护?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文物遭到疯狂地盗掘和破坏,造成的损失和遗憾难以估量。
文物不可复制,珍宝难以复得。地方政府要本着对历史和将来负责的态度,不寻理由不找借口,切切实实把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抓好。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力度,不断规范文物管理的程序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