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分10个检查组,奔赴全国各地,全面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情况。从检查情况看,一年多来,各地科学规划,锐意进取,在推进关乎教育未来与民族命运的“世纪蓝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1.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正在落实
“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各地优先发展教育的最高动员令。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成为各地党政“一把手”的共识。
落实“一把手工程”,需机制先行,措施跟进。检查组看到,各地纷纷成立省市主要领导牵头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亲自部署本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强化领导,建立机制,实现了组织领导与贯彻落实的高度统一。
优先发展,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检查组欣喜地看到,“教育是投资而不是开支”,在许多地区逐渐成为共识。
为在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不论是经济发展强劲的东南沿海省份,还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都以同样坚定的信心,创新的方法,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四川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2012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
甘肃预计2011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将达到16%,内蒙古预计2011年和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分别达到13.87%和15.34%。
此外,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等政策效益已初步显现。根据山东测算,这三项政策每年可分别为该省增加教育经费13.56亿元、31亿元和50亿元。
这,是教育优先发展最好的注脚,是教育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2.教育公平不断推进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国家助学金年生均资助标准1500元,资助人数接近480万人,资助面约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平均标准从原来的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面,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近440万名学生享受了国家免学费政策,资助面约占全日制中职在校生总数的22%。
这些政策,都是全国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行动最迅速、出台时间最早、惠民效果最显著的重大举措。
资助工作从无到有,资助力度从弱到强,资助资金从少到多,资助形式从单一到多元……检查组了解到,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工作。
西藏在义务教育全部实行免费的基础上,今年将“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扩大到所有农牧民家庭子女、城镇困难家庭和企业困难家庭子女。同时,还对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和适用“三包”政策。江苏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资助全覆盖,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山西计划到2012年免除全部中职生学费……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在制度上有了保障。
为了让100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拥有同其他孩子一样“花朵般的童年”,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作出制度安排: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检查组在全国各地了解到一个个让人欣慰的数字:浙江2010年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万人,比2005年增加一倍;上海超过七成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十二五”期间将兴建400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力争使90%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江苏82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5%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一项项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见证着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实足迹。
3.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检查组在各地检查时发现,提高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义务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真正全面发展,就必须走素质教育的道路。从全国检查情况看,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已全面展开:
启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完成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启动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监测。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目前,政策措施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对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检查组看到,各地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出许多创新模式:陕西省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学历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上海有力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组建13个行业和区域职教集团;天津成功举办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0多名获奖选手与40多家企业现场签约……另外,去年以来,中央共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150亿元,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能力大幅提升,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试点“技能高考”,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一系列的变化带来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一人上中职,全家都致富”,渐渐成为群众的共识。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牢固。
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在全国高校布点200个,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所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个部委、7个行业协(学)会参与启动实施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卓越教育培养计划”,64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
在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先后启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985工程”学校重点学科和非“211工程”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继2010年培训115万名教师,“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作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重大项目迅速启动,成为各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与此同时,各地还在扩大师范生免费教育、“特岗计划”、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采取“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4.改革创新全面深化
曾几何时,每到四五月份,幼儿园门前排起一列长龙,许多年迈的爷爷奶奶为了孙子的一个入园名额,排了几天几夜的队;曾几何时,每到招生季节,一些名校校长纷纷关掉手机,就是为躲避无数的请托,找寻一片清静……
这一幕幕情景,深深地揪住了每一个人的心,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企盼与日俱增,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面对这些问题,教育,何去何从?
答案是:改革!
检查组在各地深入调研时高兴地看到,针对“入园难”、“择校热”等教育民生问题,各地力破陈规,创新机制,有的放矢,重拳频出。
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各地纷纷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显著扩大,预计到2013年,全国将新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入园幼儿500多万人,仅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将累计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2550多所。
“择校”,是许多大中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最受关注的一个关键词,多个省市瞄准了这一难点问题——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八中是一所薄弱中学,以前每年有半数学生因“择校”流失。2010年,该校和具备优质教育资源的椒江二中结为共同体,实现城乡教育“合龙”。如今,学校招生一片兴旺。内蒙古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确定为8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目前已有7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实现了标准化。辽宁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制定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天津、河北、贵州等地实施初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现象。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一办学标准、指标定向分配……各地解决择校问题的创新做法不胜枚举。
如果说,谋划教育发展蓝图,考验着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心和智慧,那么,落实教育美好蓝图,则考验着各地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年多以来,从人才培养体制,到招生考试制度,从现代学校建设,到办学体制改革……各地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结合省情区情市情,突出关键重点,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当然,改革仍在深水区前行,还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各地情况看,检查组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的环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展还不平衡;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的相关法规政策还不配套;教师资源配置和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还不够适应;教育投入不足与管理水平不高双重问题并存等等。
需求是改革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在全国各地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下,在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奋斗拼搏中,教育改革发展之舟已鼓满风帆,锐意前行。(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