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优秀农牧业科技工作者风采②

    育种专家的“玉米人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10版)

        “如果让我选一千次一万次,我还是要选择玉米育种这个事业。”近日,现年75岁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文作客新浪“微访谈”,回答网友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时更新了这样一条微博。48年来,程相文往返于海南和河南之间,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只是为了研究玉米育种。

        与玉米结缘几十年

        1963年,程相文从中牟农校毕业。拥有学生会主席头衔的他毅然放弃了生长地郑州,在分配表格内填上了“到基层去”。于是,他来到了位于偏僻黄河故道的浚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研究工作。在浚县,玉米是当家农作物。一次,他到农村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看到半人高的玉米耷拉着头奄奄一息,可怜的果穗细小无神。他琢磨着,浚县共有二三十万亩玉米面积,如果能有好的玉米种子,每亩能增产10公斤,全县就能增产300万公斤粮食。从那时起,程相文就抱定了信念:一定要培育出好的玉米种子,让乡亲们能吃饱饭!第二年秋天,程相文和同事背着两袋玉米种子从浚县出发,一路上啃干馍、喝凉水,辗转20多天,到达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黎族区,利用这里的独特气候缩短育种时间,尽快培育出优良品种。那些日子里,程相文大部分时间都在玉米地里浇水、施肥、锄草,忍受着水土不服、蚊虫叮咬、缺医少药的痛苦,忍受着远离亲人的孤独。 

        玉米就是他的命

        为了培育一个品种,程相文跑遍大半个中国收集材料,几百次实验、几千次组合、上万次观察,从没有厌烦和退却过。在熟悉程相文的人看来,他是把玉米当做生命来呵护的。某一年的夜晚,狂风暴雨。凌晨4点,程相文赶到试验田,眼前的情形让他惊呆:正值喇叭口期的150亩玉米东倒西歪全趴在地上,如果不及时扶起,24小时内就会扎根、弯曲,当年的试验就要报废。程相文急忙带领职工,忍受着闷热、疲劳和饥饿,一棵一棵扶起玉米苗,一直干到下午4点,60万株玉米保住了,他却累倒在了田里。如今想来,程相文依旧坚定地说:“这不算啥,就算再苦再累,一钻进玉米地我就有种说不出的踏实。”

        “不辜负总理期望”

        从北方到南方,从满头青丝到两鬓白发,程相文付出一生培育和推广了39个玉米新品种。目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41亿亩,增创经济效益113.08亿元。一个个数字注解着程相文笔记本扉页上用以自勉的那句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南调研旱情时来到鹤壁市农科院,拉住程相文的手说:“河南的科技人员应该向你学习,我也向你学习!我来这一次,第一,你老程我忘不掉,第二,浚单忘不掉。”离开后,温总理意味深长地对当地负责同志说:“我给浚单系列的玉米种子起一个新名字,叫‘永优’——就是要让我们培育出的种子品质永远优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程相文得知,激动地说:“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不辜负总理期望,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培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