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走基层·公民道德之歌15

    “等我放完这场电影再去医院”

    --追记山东省宁阳县电影放映员邵志忠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01版)
    图为邵志忠遗照,源自大众日报

        “没事儿,等我放完这场电影再去医院。”

        邵志忠倒在银幕前。临终前念叨的这句话,回响在泰山脚下,汶河两岸,震撼着人们的心。

        四面八方的乡亲们纷纷赶来,洒泪祭奠,追寻他披星戴月的身影,回望他走街串巷的脚步……

        “看到乡亲们津津有味地看电影,俺心里感到很满足。”——邵志忠 

        夜幕降临,放映机摆上场院,沉寂的村落热闹起来了。沙岭店村的吴大娘回忆起邵志忠来村里放电影时的热闹场景时说:“每次老邵来放电影,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现在想起他来,俺心口就一阵阵发疼……”

        那是今年9月29日,邵志忠赶到泗店镇胡东小学,准备给孩子们放映电影《会飞的花花》。在挂幕布时,他从凳子上跌落下来,摔伤了头部,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

        人们的揪心,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乡亲们知道,那句“放完电影再去医院”的临终遗言,蕴含着怎样的痴痴深情!26年前,邵志忠当上了电影放映员,常年不知疲倦地奔走在乡村草崮之间,往往是在一个村子里放电影,另一个村在等着。最“火”的时候,一个月放到上百场。

        “看到乡亲们津津有味地看电影,就是苦点累点,俺心里也感到很满足。”这句心里话道出了他“苦中有乐”的情怀。去年9月7日,下乡放完电影回家,走到半路上,电动三轮车坏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他硬是推着足有千斤重的电动三轮车和电影器材,三步一停五步一歇地走了十几里路,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

        “坚守与耕耘,一路播撒着文化的芬芳。”

                                         ——宁阳县电影公司经理马立民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生活、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在乡村的兴起,电影一时“冷场”,众多放映员难耐寂寞纷纷离开。邵志忠选择了坚守,执著的劲儿依旧不减,他说:“只要有电影放,我会一如既往地放下去,哪怕只有一个观众!”  

        农闲时,村里的人没事干,经常凑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有的还聚众赌博。看到这些,邵志忠心急如焚。为把乡亲们重新拉到银幕前,他选择吸引人的好片子来放映,又精心安排放映一些栽培技术、家禽饲养等科教短片。农民们高兴地说,是他送来“致富金钥匙”。

        2007年,国家实施“2131”工程,要求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一场电影。邵志忠用上了数字电影放映机,音质和画质大大提高,乡村间又渐渐呈现出“争机子,放电影”的久违场景。邵志忠浑身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儿。

        在他的电影放映计划表中,今年还有整整100场电影没有放映。

        顶着26载云和月,邵志忠风尘仆仆地穿行在乡村,共播放了2万多部电影,一路播撒着文化的芬芳。

        “老邵知道孩子们的心思,放的电影针对性很强。”

        ——宁阳县泗店镇教办主任杜汝祥 

        到青川小学放映电影《会飞的花花》,刚开始时教室里乱哄哄的,孩子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嬉戏打闹,随着电影的播放,剧情的进展,孩子们的目光开始向银幕集中,渐渐被剧情所感染,一个个抹起了眼泪。这一切,邵志忠默默地观察着,心里有了谱,从此这部电影也成了他放给中小学生的首选片。泗店镇教办主任杜汝祥说:“老邵放的电影,针对性很强,教育效果很明显。”

        从去年开始,邵志忠倾力为中小学生放映爱国主义影片,经常是白天到学校,晚上转场到乡村,一天在外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对于这些邵志忠觉得没什么,他常说:“干这个有意义的活,俺心里也高兴!”

        学生安全,千家万户瞩目,也牵动着邵志忠的心。

        如何通过电影,让孩子们有效地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从今年3月起,邵志忠积极配合中小学“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的教育主题,放映《中小学生地震逃脱与自救》、《农村交通安全启示录》等校园安全教育片,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邵志忠工作太投入,他放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孩子们的首选《会飞的花花》。他没顾及自我保护,摔倒了。他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心中“会飞的花花”,将敬业爱群的种子撒向大地。(本报记者 邢兆远 本报通讯员 朱 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