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大学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北京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可供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
读学经典、理论培训、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基层共建、挂职锻炼……这么多项目,这么多方法,外地来的参观者、研究者一看就说,北京为大学生党员骨干搭建的这个平台,囊括力太强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必备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有。
近年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各高校以这个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展开了一幅广阔的图景。
“人生,需要一点理想、需要一点激情、需要一点精神”
“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与社会、与人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光辉道路。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心态放平一些,把眼界放宽一些,把心胸放广一些,我们就一定能发现更大的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写这段话的是一个上海女孩——程莉,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要毕业的时候写了入党申请书,要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以她的成绩,在北京、上海找一份工作应该比较容易,然而,她最终报考了四川汶川的选调生。一应试,就被录取了。2009年7月毕业后,她去了汶川,现担任汶川县水磨镇副镇长。她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说,终于明白了人生的基点是什么:“人生,还是需要一点理想、需要一点激情、需要一点精神。”
据北京教委有关人士透露,在北京,每年都有大批像程莉这样的大学生涌现。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首都高校的责任所在,而培养出一大批可堪大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基石所需。”
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介绍:“北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主要面向学生党员骨干,其标准是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事业中,在学习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这种要求,北京市统筹资源,搭建平台,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建立了市、校和基层院系等多层面的培养系统。”
2007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依托清华大学建立了“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学校”,把研究生党员骨干的理论培训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培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外交、新闻等课程都是学习内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的名师、名家以及党政部门的领导走上讲台。
在总共40个学时的培训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学时占到60%,马列经典著作更是成为必修课。很多同学说:“以前认为学马列理论都是死记硬背,在专家指导下重读经典,觉得理论是鲜活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北京市研究生党员骨干学校”已经成为广泛认可的培训模式,并为各高校所仿效。在北京,党员骨干以进这所学校培训为荣,很多学校都争培训名额,只有那些“思想政治过得硬、学业基础打得牢、党员意识立得实”的骨干才能进入深造。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人气”
2007年以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市委组织部、农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红色“1+1”活动。据统计,每年开展结对共建的学生党支部约400个,开展共建活动3200余次,捐赠资金7万多元、图书2万多册,举办讲座378场,送文艺演出下乡200多场,送科技资料2万多份,办科技培训班286次,提供新技术290项,培训农民1万多名,诊治农民1000多名……极大地促进结对子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学生骨干们在基层实践中,得以将理论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研究生第九党支部来到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党支部开展共建,他们依托在食用菌种植上的技术优势,及时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菇农开设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培训班。这些收获让党支部的学生党员们很有成就感。党支部书记朱孟娟说:“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村基层、服务老百姓,不仅是大学生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提高业务本领、增强就业能力的好机会。”
北京高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期,每期除了近40学时的课堂理论学习外,还安排了为期5天的革命老区和经济新区实践考察,前后达4个月的课题调研。培训班先后安排了井冈山、西柏坡、曹妃甸工业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的实践考察,在考察中学生党员们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教育。
据透露,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及时划拨经费,保证了班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了20多项课题调研,其中调研报告《首都高校研究生就业需求分析、有效供给与共建优化机制研究》,提出了就业指导新思路——建立“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研究生就业体系,并对就业维权提出新的建议,这些思路和建议已被部分高校和毕业生借鉴参考。
“志存高远,可堪大用,群众满意,我们放心”
到基层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北京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们无悔的人生选择。这选择影响着北京一批批大学生。有专家解读,也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的未来。
北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影响力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的。
北京大学博士生李静,今年借助博士生党员骨干到北京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工作平台,挂职于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科普教育和环境整治等社会公益活动。她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让他们满意,我就觉得开心。”
和博士生、博士后党员骨干挂职锻炼工作者们有过接触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我们的事业有这么优秀的后备储蓄力量,志存高远,可堪大用,群众满意,我们放心。
博士生、博士后党员骨干挂职锻炼工作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市委组织部从2007年开始举办的,每年投入150多万元,为高学历高素质的党员骨干们施展才华、增长才干提供广阔厚实的实践舞台。
事实证明,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深入实施,北京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服务人民意识更加牢固。北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同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学生比例为86.72%,高出2008年约5个百分点;2011年表示“愿意毕业后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学生比例为75.6%,高出2008年约1.4个百分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说,北京市将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和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培养,为国家和首都科学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永不变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