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2日 16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战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应该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被喻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学校始终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长期坚持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与呼,促进和营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氛围,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一如既往地勇于担当,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过程中精心谋划、有所作为。经学校认真研究,在已有《“十年腾飞”学科建设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顶层设计,深度整合,推出八项措施:

        明确目标,优势整合,努力构建全面高水平覆盖的学科体系。努力保持并不断提升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全面高水平覆盖,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中,经济学科水平在多数可比指标中位居世界前列,在几个重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法政学科群在国际学界具有较强影响力,部分学科方向做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文学科群主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知名”;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致力于在经济学科群和法政学科群中打造相关学术领域的“人大学派”;以“战略设计、评估准入、目标考核、制度创新”为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国际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创设3-5个学科特区。

        不拘一格,加强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端后备人才,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全面实施人才“3231”计划,在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上大力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3231”计划具体为:吸收300名左右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含外籍教师120人左右)进入教师队伍;实施新一轮“双百工程”,在校内培养100名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具备相当学术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引进100名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知名学者;引进(培养)30名左右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人:引进(培养)10名左右具有世界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世界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

        重点扶持,完善机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大力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研究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研究,在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向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倾斜;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鼓励个人自由探索,加强高质量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术期刊“走出去”,不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评价的质量意识,将质量导向贯穿于哲学社会研究和评价的各个环节层面,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强化教学,重视实践,大力培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杰出人才。重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加快科研成果向教材的转化,特别是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各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大力建设名师名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和高质量的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公众需求,普及社科成果;重点建设学生调查研究基地,推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并服务中国社会,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杰出人才,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落实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协同创新,咨政育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传承创新,努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发挥党和政府决策重要“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推动文化科技园建设,巩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品牌,建成文化产业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端咨询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创意技术转移中心;不断扩大校地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在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手段,深化交流,切实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培养和引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引领国内学术研究潮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办好国际小学期和全英文硕士项目,加强选派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或进行国际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以成立“中法学院”为契机,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办学理念,探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精品外文翻译与海外推介项目”为依托,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扩大学校的海外存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传播中华文化,推介当代中国;用好学术精品、国际性论坛、著名学者这三张名片,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加大投入,统筹资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形成稳定的经费支持体系;“十二五”期间,在保证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正常经费的基础上,专项投入用于高水平人才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学校科研项目体系、国际会议资助、文科图书资料及数据库购置;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使之成为完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平台”,形成功能完善、方便快捷、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

        规范管理,以点带面,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营造良好环境。以开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等三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加强教学、学术活动、科研机构、学术出版物等运行机制的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导向,更好地发挥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激励及诊断作用;鼓励坐学术“冷板凳”,允许学术研究的失败和错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格局和未来前途。中国人民大学推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项措施,是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的又一次实践。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春天,我们要抓住机遇,携手共进,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