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天宫”“神舟”交会对接群英谱③

    数载磨一剑 遥传天地间

    ——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21日   13 版)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传回了大量细腻清晰、层次丰富的遥感图像。这些要归功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一部最新研制成功的我国新一代空间光学遥感器。

        在看到天外传来的遥感图像的那一瞬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的科研人员激动得泪如雨下。

        六年披星戴月,两千多个日夜的科研攻关,在天宫一号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中断学业,为国领命

        走进空间光学遥感器项目主任设计师——空间一部主任徐抒岩的办公室,抬头便见墙上一幅毕加索的油画,抽象而深邃。

        6年前,在加拿大进修的徐抒岩,接到了长春光机所领导的电话,希望他回国担起研制新一代空间光学遥感器的重任。徐抒岩内心清楚地知道这项任务困难重重,但他还是毅然中断了即将完成的学业,放弃了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博士论文答辩。

        “现在回头来看,最初接到任务时感到的难,与项目研制中的难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一切就是从头开始,我像个小学生一样,拿一个笔记本记问题,打上问号!解决一个问题就改成句号,后来问号越来越少,句号越来越多。”徐抒岩说,“但那时我就有一个信念,长春光机所还有王家骐院士等一批老专家坐镇,再加上所领导的支持,我们一定行!”

        六年的辛苦操劳,曾经意气风发的徐抒岩如今鬓角也已增添了白发。

        六年攻关,“零缺陷”工作

        “最高兴的时刻是主镜支撑问题圆满解决,这预示着我们能赢了。”徐抒岩说。

        为了这个时刻,首席专家王家骐院士提出了新的航天像移补偿理论、亲自建立相关模型并在项目中实现。在王家骐院士的指导下,徐抒岩和其他科研人员整整奋战了三个月,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和试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彻底攻克了支撑关键技术。

        “如果不在三个月时间内攻克这个难关,将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延后,后果难以设想。”徐抒岩说。

        除了所有科研人员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缩短项目设计和试验周期,徐抒岩和其他科研人员还大量应用高速计算机技术、网络集成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开创性地建立了实时集成动态仿真测试方法,实现了对光学遥感器的性能、功能和可靠性进行连续长时间动态仿真测试。这些技术,都为仅用三个月完成关键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缩短整个项目设计和试验周期打下了基础。 

        特别能奉献,不断攀高峰

        在空间光学遥感器项目研制的六年里,空间一部的科研人员牺牲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有一些人甚至因此而永远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但这批优秀的航天人始终践行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宏伟誓言。

        闫得杰就是带头践行誓言的人。她是电控子系统负责人,在项目开始时,闫得杰刚刚有了小孩,丈夫又要去国外工作一年,如果放下工作休假,自己的业务和负责的任务谁来完成?坚持上班,孩子怎么办?最终,为了航天事业,初为人母的闫得杰毅然地将嗷嗷待哺的孩子送回了老家给老人照料,自己忍着对孩子的思念,投入到空间光学遥感器的研制当中。

        这只是长春光机所的航天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中很多人都和闫得杰一样,无论是在鲜花荣誉面前,还是在艰难险阻面前,始终都是“特别能奉献”。

        天宫一号空间光学遥感器的成功只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一部成功路上的一个驿站,未来,他们的目标已经锁定空间站、火星探测乃至更深邃的宇宙。(本报记者  詹 媛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